Home建築看見建築

看見建築

貨櫃與廢墟共存的新組構,苗栗漂浮之屋/七澄建築

一位南部的業主買下了一塊位於台灣中部的丘陵地,委託七澄建築設計一棟可以生活與種植蔬菜的房子作為退休後生活使用。相較於業主長期居住的南部都會,此區域之海拔較高,氣溫較不炎熱,步調也較為緩慢。

皮蛋豆腐?貢丸? Rem Koolhaas設計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預計2021年完工、2022年開幕

去過士林夜市的人多少都會注意到旁邊一棟相當特別的建築,這是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鄰近捷運劍潭站,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興建中的文化展演設施,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2年動工,原本預計2015年竣工試營運,不過前期工程進度落後,且2016年承包商倒閉,北市府接手後對外招標2次皆以流標收場,直到切成帷幕、內裝工程2標案,才終於順利發包,完工的日期一延再延,最新的時程是預計2021年完工、2022年開幕。

加班之餘到屋頂上曬太陽看風景,日本建築師Studio Velocity自用辦公室也很有設計感

日本建築師栗原健太郎與岩月美成立的「Studio Velocity」以其新辦公室作品引起廣泛關注。該辦公室位於住宅區中,特色為大曲面屋頂與開放式辦公空間。為了營造獨特空間氛圍,屋頂結合彎曲與長方形結構,並使用扁柏木合板與預應力結構減輕荷重。此外,屋頂能承受400公斤/平方公尺重量,結構設計支持最多150人同時使用。儘管木材強度計算具挑戰性,但通過非破壞實驗與精密設計,建築師成功創造了這個獨特且實用的工作空間

讓大家看到建築工作的日常,丹麥BLOX的快閃建築設計辦公室╱WE Architecture

WE Architecture 在丹麥哥本哈根BLOX向公眾公開他們的「 WE 展示間」設計,哥本哈根BLOX是丹麥建築,設計和新思想的最新聚集點, BLOX 的展示間由階梯狀的藝廊空間組成,以「「the next wave of Danish architecture – told and conveyed by a number of invited talented and distinguished young Danish architectural companies.」為主題,展出丹麥建築的新世代作品。

拉近人與自然的木構造實驗「巢境」在2020年台北陽明山花季╱ PSW建築設計研究室

「巢境」為2020年台北陽明山花季的建築公共藝術作品。家,一個互相交織,複雜卻美好的關係,為這次空間規劃上的設計主軸;PSW建築設計研究室利用量體外部與內部巧妙的安排,讓參觀者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純木構建築永續、親民的的特徵與獨特的建築空間體驗。

坡度陡峭基地上的住宅,竹ノ山の家3╱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根據中華民國的「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262條規定,這塊基地很明顯就是所謂的「坡度陡峭者」:所開發地區之原始地形應依坵塊圖上之平均坡度之分布狀態,區劃成若干均質區。在坵塊圖上其平均坡度超過百分之三十者。 姑且不論日本的建築法規是如何規範在坡度陡峭基地的建築行為,但對建築師而言,解決了邊坡滑動、擋土牆結構和施工方法等大地工程的問題之後,善加利用這塊基地,做出有意思的住宅,才能顯露出建築設計的功力。 建築師宇野友明思考著,如何充分回應基地周遭紋理?如何讓室內與戶外的風景完整且連續?建築師最後決定在鋼筋混凝土的厚實基礎上放置一個木構造的空間,作為頂樓的生活起居空間。 最終的結果,木構造的樑、柱、地板、欄杆,藉由日照帶來的光影,形成優雅無比的畫面,伴隨著四季變換的美景,空間變得溫暖且迷人。 >>相關資訊 建築師: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作品位置:日本愛知縣川崎 完成:2017年 建築面積:101.0平方公尺 主持建築師:宇野友明 設計團隊: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攝影: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Hiroshi Tanigawa,Yasuko Okamura © Hiroshi Tanigawa © Hiroshi Tanigawa © 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 Yasuko Okamura© Hiroshi Tanigawa © Hiroshi Tanigawa © Hiroshi Tanigawa © Hiroshi Tanigawa © Hiroshi Tanigawa © 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 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宇野友明建築事務所 © Yasuko...

大階梯不是給人走的私人住宅,東京世田谷區階段の家/佐藤大 Nendo

佐藤大為事業伙伴,也就是Nendo的執行長伊藤明裕所量身打造的私人住宅,位於東京世田谷區,這座名為「樓梯之家」(階段の家 stairway house)以辨識度極高的灰色巨型階梯,貫穿建築內外。 房子的設計概念非常有趣,從佐藤大的手繪圖中就可以直觀的看出其中的設計想法,整個建築就是一個小的盒狀量體,按照一定的比例切割掉一部分來滿足採光需求,再加入樓梯元素,樓梯的上端通往天空,下端連接著城市街道,在視覺上看起來像是一條長長的樓梯穿過一個巨大的白色長方體,這條通天巨梯一覽無遺。整條樓梯也放上大量的植物,使室內部分像個溫室,是街道和庭園的延伸,佐藤大將原本在建築當中扮演功能性的樓梯,成為整棟建築物的主角。 佐藤大和伊藤明裕接受日本雜誌PEN採訪時,記者問佐藤大當時是否有信心伊藤明裕家人接受這大膽的設計,佐藤大坦言:「那是我當年最緊張的簡報,我還以為會被罵,而且要從頭做設計,一般的室內和產品設計可根據客人的要求和市場邏輯去推斷,但住宅則不行,因為當中包含了強烈的個人想法,幸好伊藤向他的家人解釋得很好。」 設計概念圖 住宅裡容納了伊藤明裕一家三口,以及其岳父母,伊藤明裕對住宅的要求是開放感,可以一睡醒就看到太陽和藍天,以及希望兩家人可以有自然的互動;一樓屬於年紀最大、不方便爬上爬下的老人家,和喜歡在庭園曬太陽的八隻貓,二、三樓則是夫妻倆和女兒,樓梯有把兩代連結起來的喻意。但其實這巨型樓梯的裝飾性似乎比實用性強,家人要到不同樓層,需利用藏於巨梯內的「真樓梯」。另外,為保持室內開放和簡潔的間格,浴室和廁所也藏在巨梯內。 當然,要想進入室內,必先經過屋前的大庭院,應屋主的要求,設計師在庭院處保留了幾代人精心呵護的柿子樹。 同時也為女主角人提供了盡情享受園藝愛好的空間,他們養的八隻貓也有了閒庭漫步的地方。 庭院中心的樓梯可不只是簡單的裝飾,樓梯內部是一間貓房,外面可供貓咪上下攀爬、玩樂嬉戲,也是一個巨大的盆栽架,可以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盆栽綠植。 進戶門設計的非常巧妙,設計師將其隱藏在樓梯底部,並以灰色混凝土材質作為表面與樓梯形成一個整體。 進門後可以看到真正的樓梯,灰色的牆面搭配木踏板充滿神秘感。 一樓的起居室,配置非常簡單,因為層高較低,大面積的玻璃帷幕牆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緩解了空間的壓迫感和在心理上的壓抑。 樓梯另一側的三角形區域配置成書房,黑白色的經典搭配顯得簡潔又幹練。 藉由內部樓梯到達二層,左邊是廚房和餐廳區域,黑與白的色調搭配形成鮮明對比。 可摺疊的黑色餐桌能靈活調整,供不同人數的用餐需求。 廚房中島與餐廳之間利用白色移門做隔斷,深與淺,高與低的設計,堆疊出獨特個性的空間場景。 洗手間,以深色調為主,利用燈帶渲染更顯氣質。 浴室空間則以白色調為主,淺色的背景牆提升了空間質感,隱藏式燈帶也形成非比尋常的漫射光感。 同時,二樓也是室內外樓梯的一個銜接點,大面積的玻璃帷幕牆形成很好的過渡,不僅使得自然光線能夠輕易地射入室內每一個區域,也讓整個建築立面感覺更加和諧。 Nendo 還將綠植引入室內,讓樓梯、空間、綠化各個層次結合在一起,也使室內外之間形成連續性。 南側玻璃帷幕牆與混凝土樓梯的銜接細部。 三樓是專為孩子們設計的,從「樓梯」內走出,左邊的平台擺放著黑色的書桌和座椅,配置成了孩子的學習區。 日光充足的小平台也是孩子平時玩耍的區域。 右邊是臥室,擁有大面積的玻璃隔牆,確保了充足的自然光線,也能讓孩子一直在大人的視線內。 中間的「樓梯」盡頭處連接著一扇天窗,自然光從上方灑下有一定的視覺延伸感。 另一間臥室在隔牆的後方,床頭與書桌相連,使整個空間連成一個整體。 夜晚,散發著柔和的光從室內透出,又是另一番美麗光景。 平面圖,階梯之家/佐藤大 Nendo 一樓平面圖 二樓平面圖 三樓平面圖 剖面圖,階梯之家/佐藤大 Nendo

鄰里常民好去處,印尼三寶瓏市Warak Kayu微型圖書館╱SHAU Indonesia

印尼,15 歲以上國民中有 1231 萬人不識字,儘管這個數字已經從 1980 年代的 2800 多萬人下降了一半多,但印尼 15 歲以上的「文盲」數量仍然高居世界前十;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提高印尼人民的識字率,荷蘭的SHAU建築師事務所 於2012 年創辦印尼辦公室時,提出「100 微型圖書館 | 100 Microlibraries」計劃,SHAU 打算在印尼及周遭國家的社區鄰里,廣泛設立小型圖書館,創建具有社會意識的多功能社區空間,並採用具有環保意識的設計和材料,來提高閱讀興趣的計劃,引發人們識字的動力,更進一步為低收入社區提供服務。 位於印尼爪哇島上的三寶瓏市,Warak Kayu微型圖書館是「100 微型圖書館 | 100 Microlibraries」計劃中的第五座圖書館,SHAU擔綱設計、PT Kayu Lapis...

企業總部IKEA瑞典辦公大樓HUBHULT/Dorte Mandrup Arkitekter

IKEA HUBHULT 辦公總部位於瑞典馬爾默的 Svågertorp 社區,並對該區的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其清晰的外形輪廓和精準的細條比例,不論是在建築品質上,還是其所傳達出的對基地紋理的尊重性,都對周邊地區的其他建築發揮了領頭示範作用。

追尋木構造,合板格子梁組成互承結構,司化成技術中心╱山田憲明構造設計事務所

司化成工業築波技術中心(TSUKUBA TECHNICAL CENTER)位於市郊,是進行包裝材料等製造和銷售公司的單層木構造辦公建築。 建築主體平面是18.4公尺×18.4公尺的正方形,高度約為4公尺,考慮到貨運卡車頻繁出入的因素,將鋼結構柱從地面整體抬升1.2公尺,而地板以下則是留給設備的開放式空間。 建築內部中央 10.4公尺×10.4公尺的辦公區域,在其外圈是寬度為4m的獨立空間,外立面的開口和牆壁交錯排布,在欣賞建築周邊風景的同時,有效保護了辦公區域的隱秘性。屋頂的木結構材料,既不是原木也不是膠合木,而是採用以構造用合板(層壓板)為主材的互承結構格子梁,以實現最大跨度10.4公尺×10.4公尺的無柱空間,同時,自然光可以通過屋頂互承結構之間的空隙直接照進室內。     圖 2 建築剖面圖 圖 3 建築平面圖 圖 4 開口與牆壁交錯分佈的建築外立面(攝影:井上玄) 構造用合板的特徵和研究 日本的木結構建築一般是用原木材或者膠合木材等作為主要承重結構,而「構造用合板」(層壓板)主要是作為屋頂貼面、地板、牆壁等具有力學特性的 面板結構部件來使用。也就是說,承重結構是主角,面板材料是輔助材料。近年來,新型木材製成的面板材料CLT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還沒有達到全國性的普及。那麼,如果不用傳統的木材,能否以面板材料作為主要的承重結構,如用「構造用合板」來支撐起整個屋頂呢?本案的設計工作就是由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一同從這個問題開始進行的。 此建築運用的構造用合板(以下簡稱合板)是由較薄的單板(Venner)在纖維方向上正交、交疊後擠壓定型而成,因此成品具有薄、板面較寬且較短的幾何特徵,同時屈曲強度較低,但抗剪性較高。因此,如果垂直佈置合板將其設置為梁構件,可以充分發揮其力學性能並滿足設計要求,但是材料的長度不足(每塊板長約1.8~3m)以及平面外穩定性成為了新的問題。 互承結構的使用 類似本案的正方形建築的設計過程中,通常會把屋頂的豎向荷載均勻地分佈在X、Y軸兩個方向上,使整個結構體系都參與進來,荷載會同時向兩個方向傳遞,同時兩個方向的梁也會相互輔助降低屈曲長度。但是,木結構的互承式格子梁很難像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那樣,在同一個節點上交叉、連續,而往往要將X、Y兩個方向的梁水平錯開,因此垂直放置的合板所組成的互承結構需要在高度上滿足合板的尺寸需求。另外,如果X、Y方向的梁級有很大區別的話,就無法有效地滿足平面外穩定性,因此需要設計與X、Y方向梁級相同的互承格子梁。 為瞭解決上述合板材料特性和格子梁的問題,提出了互承結構的初步設想。本案中的互承結構非常適用於長度有限的合板,也適合將荷載均勻傳遞至多個不同的方向,因此合板組成的互承式格子梁結構成為本案的最佳結構體系。另外,還可以通過縮小互承結構格子單元的間距來有效抑制屈曲。 雖然合板有很多種不同的尺寸和規格,但是最常見、流通最廣泛的合板厚度通常為12mm,考慮到梁結構的分佈和跨度等因素,因此將5塊尺寸為1 200mm×2 400mm的合板用粘合劑膠合成厚度為60mm的板材,作為一個結構單元來使用。本案互承結構梁的位置是不規則的,通過將T形結構單元網狀相連,最終構成互承結構的格子梁。 對整體互承結構格子梁進行應力分析,由於局部的應力差異較大,設計根據各梁單元的應力情況對梁截面進行優化調整,旨在控制成本和減弱室內空間的變化(圖7~9)。 圖 7 互承結構格子梁計算模型 圖 8 格子梁剪力應力圖 圖 9 按實際應力設計的梁截面 節點細部的探討 互承結構直接使用合板,通過格子梁的間隙可以直接看到整個屋頂結構,而這也成為接下來設計中最艱難的課題:梁單元之間的接合方法。梁單元的節點為T形,由於梁材厚度為60mm,如果使用傳統木結構建築中常用的榫卯節點,會使梁的缺損比例變大。由於互承結構本身就是荷載循環式傳遞的結構體系,所以儘量不要採用將一個構件插入另一個構件之中的組裝方式,只能將構件滑動到垂直方向並依次組裝。我們也討論過將構件滑動到T形位置後從節點的背面用螺釘或者楔子等打進去的方法,但是由於其強度無法預估而放棄了在合板的多層木板之間打入螺釘的想法。 圖 10 T 形結構單元節點細部 通過以上的思考討論,最終採用釘子和螺釘把合板正交固定的有效方法:在梁構件板材的兩端留出固定一條小截面木材的空間,在5片膠合合板中,只延長最邊緣兩片合板至T形互承結構單元的另一構件表面(圖10)。在T形互承結構的另一構件側面,固定一條小截面木材,其大小正好可以且完全置於另一合板一端事先預留的卡槽空中,T形單元節點的接合方式則使用傳統木結構牆壁(耐力壁)的接合方法。安裝時可以將一塊合板構件滑動至預定安裝位的正上方,垂直落下並連接,所以施工方法也變得簡單,因此確定將這種接合方法作為最終的連接細部做法(圖11,12)。 圖 11 互承結構格子梁施工現場 圖 12 施工時,需將構件移動至預定安裝位的正上方垂直落下 牆壁和立柱的結構 設計中,對互承結構傳遞豎直和水平荷載的支撐結構也進行了分析討論。立柱和牆壁的設置需要適應辦公空間辦公室內的剪力牆長度很短,而基礎比主體結構整體向內縮進600mm, 地板以下的空間為開放空間,幾乎沒有預設剪力牆。同時建築外牆與玻璃交叉分佈,開口較多,很難設置剪力牆。因此,與建築師商討後,在室內辦公空間的外圈設置米字旗狀(卍)的木結構剪力牆來承載大部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荷載。 決定外牆部分結構的主要因素並非來自屋頂的垂直荷載,而是建築外牆所受的水平荷載。外牆玻璃與實牆部分的排列類似於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分佈(市松狀),上方開口,下方是牆壁的部分,立柱通高,截面為60mm×150mm,間距800mm。而在上方牆壁、下方開口的部分,因開口是過道而不能設置立柱。因此,在開口和牆壁的邊緣部分高度為2m處設置橫樑,將120mm×240mm截面木材橫向放置,端部設置與橫樑同一截面尺寸的木結構立柱。立柱通高,側面與互承結構的梁構件單元相連。 圖 13 合板梁與外側立柱節點(攝影:井上玄) 如上所述,根據辦公空間的設置,在其外圈的獨立房間區域設置「卍」狀的木結構剪力牆,建築最外側則設置了較為纖細的獨立立柱的結構體系,實現了內部空間的靈活自由以及外部空間的開放通透。 圖 14 整體結構爆炸圖 地板下的結構 整體抬高架空的基礎結構,支撐豎向荷載以及前文提到的「卍」狀剪力牆和外圈立柱,最理想的狀態是與上部結構一樣使用木結構。但是一般情況下,木結構基礎是設置在混凝土基礎之上的,但本案需要把一層架空作為設備預留空間使用,需要儘可能預留地板下空間,因此放棄了混凝土基礎的設計思路,轉而使用鋼結構來完成「懸浮盒子」的設計。 結語 整個建築考慮到扭轉等不利工況,按照豎直和水平力最不利工況佈置剪力牆,在剪力牆下方佈置「口」字形基礎,同於預埋方鋼管150mm×150mm×6mm作為柱腳固定的基礎結構。外圈的支撐結構本來是考慮直接佈置在外牆立柱正下方,但是如前所述,基礎結構從上部建築外牆起整體向內縮進600mm,在相應位置設置圓形鋼管(101.6mm×5mm),同時設置混凝土獨立基礎支撐(圖15)。 作品資訊 建築名稱:司化成技術中心 建設地點:日本茨城縣築波市 建築設計:吉松秀樹+ Archipro 結構設計:山田憲明構造設計事務所 Yamada Noriaki...

尺度親切的學習空間,瑞士阿多夫幼稚園Kindergarten Aadorf╱Karamuk Kuo Architects

位於瑞士小鎮阿多夫的幼稚園 Kindergarten Aadorf 是 Karamuk Kuo Architects 第一件蓋出來的建築作品,同時也是該事務所實踐建築的典型方式。 雖然幼稚園量體不大,但建築營造出了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立刻便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小朋友們喜歡躲藏在壁龕中,雖然離開了父母和老師的視線,但卻始終處於他們的聽覺範圍以內,每個教室單元均設置了這樣的壁龕。 幼稚園分成四個單元量體,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和衣帽間,置放到到基地旁現存小學校園邊的一棟兩層樓高的建築中,考量到未來可能的增建,第五個單元暫時充當學校聚會的多功能場所。 儘管基地地形變化較大,仍為每個單元創造了直接與戶外遊戲空間的通道,將內部走廊從其典型的機能需求中釋放出來;因此,重新界定的內部區域可作為額外的學習和娛樂空間,以輕柔的方式在立面予以包覆,與教室一起提供各種尺度和空間氛圍,以應對從正式到非正式的多樣性使用,和多樣化的教學需求。 因為教室都配置在平面的轉角處,每個教室都能擁有兩面採光,採光的開口還具有三種窗戶類型:在較低的高度,開口可通向戶外,使用深窗和較低的窗台作為孩童們的座位,也是孩子們最愛的地方之一,在頭頂上的天窗則採圖框般的窗型,創造與天空間的視覺聯繫。 >>相關資訊 作品名稱:Kindergarten Aadorf 阿多夫幼稚園 作品位置:瑞士 Aadorf 業主:Schulen Aadorf 總樓地板面積:1115平方公尺 造價:425萬瑞郎 期間:2010年~2013年 設計團隊:Jeannette Kuo, Ünal Karamuk, Michael Stirnemann, Daniel Gerber, Veronica Pizzi, Stefanie Girsberger 顧問: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伊東豐雄:都市遊牧民的居所

伊東豊雄東京為舞台,將不被空間與物質所累,充分享受自由生活的年輕女性的生活方式作為意象,設計了可收納最低限度的生活家具與必需品,形如蒙古包的臨時居住設施供她們使用。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