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風格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

到台中鈴蘭通散步納涼!中市舊城風華再現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等團體舉辦的「2022年第四屆鈴蘭通散步納涼會」,10月22日下午開鑼!為期兩天的活動,今年主題是「綠柳冉冉」,首次將台中驛(台中車站)廣場至二市場的中山路段,長約900公尺的道路封街,邀請市民一起變裝,悠閒漫步在台中舊城區鈴蘭通(中山路)上,回味昔日風情,感受綠川與柳川街區風華。

漫遊中城,2022年第四屆鈴蘭通散步納涼會10月22日、23日隆重登場!

隨著10月13日台灣入出境全面解封,就在這個周末,台中舊城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慶典活動-「2022年第四屆鈴蘭通散步納涼會」於2022年10月22日、23日在台中市中區隆重登場!慶典以中山路(鈴蘭通)為核心,不但能夠展現變裝遊行、表演和啤酒節等多元活動,也可以讓市民在封街的中山路上,從台中驛廣場至二市場,漫步於台中舊城區。然而因為這活動的舉辦,人們得以重溫舊城區的歷史繁榮,並感受其新的風華。

深圳沙井古墟「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重新塑造時空異質性

沙井古墟地處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混合型歷史街區,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公尺。包括一條古老的河流ˍˍ龍津河,一幢上千年歷史的南宋建築遺址「龍津石塔」,以及幾百棟老屋、十幾處祠堂,若干古井、牌坊、廢墟和遺蹟等。來到廿一世紀,這裡又混雜了城中村、臨時建築與非正規移民社區,整體風貌呈現出極具特色的新舊雜陳和多元共生狀態。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護沙井古墟的歷史文化價值,探索一種基於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之上的城市更新與城市價值再生模型,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受沙井街道辦和華潤置地集團委託,策劃、設計了一組景觀/建築/室內設計微改造(含新建)作品,同時作為策展人,一併策展了「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現場展」,在真實的街道,也就是在村落生活場景之間置入現場展覽,同時組織村民和社區開展各種類型的公共活動,期望藉著有創意的設計和展覽,發現歷史遺存的獨特美學價值,創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場景,活化已經趨於衰敗的地方生活社區。沙井古墟新生計畫和時光漂流城市現場展,從2019年9月初開始,到2019年12月底全部完成,整個策劃、設計、策展和展覽過程歷時四個月。 沙井古墟是深圳現存最大的混合型歷史街區 ©雪裡紅文化 XUELIHONG 沙井古墟航拍©雪裡紅文化 XUELIHONG 時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城市展覽主海報(策展人:張宇星、韓晶,展覽視覺設計:SURE Design) 沙井古墟新生 沙井古墟新生是一個包含了河流整治、景觀設計、建築和室內設計等作品在內的歷史空間保護、活化、再生系列計畫,其主體作品是對龍津河的一段(約70公尺)進行示範性的水體整治和景觀改造。同時,在龍津河沿岸選擇了有代表性的場域地點(如廢墟、老屋、戲台等),採用「融合設計」方法,在保持場所特質的基礎上,刪繁就簡、順勢營造,增加整個地區的在地空間吸引力。 沙井古墟新生-設計範圍 ©趣城工作室 沙井古墟新生,類似於一種「針灸療法」,選擇最關鍵的經脈、穴位,對其進行輕微干預,避免因為突兀的設計介入而造成地區社會結構和空間紋理的斷裂。包含六個(組)改造和新建設計作品,分佈於龍津河兩側:A、龍津河河岸景觀;B、龍津水榭;C、戲台;D、廢墟花園;E、山牆之家;F、老屋影像館。 六件改造和新建設計作品分佈於龍津河兩側 ©趣城工作室 龍津河河岸景觀ˍˍ用低成本方法讓被污染的古老河流重獲新生 龍津河曾經通航,從沙井古墟穿過直接流向珠江,是古代市集、貿易、運輸的重要通道。後來由於墟市的衰弱,河道被逐漸填塞、減窄、污染,變成一條寬度僅為2公尺左右的黑臭水體,並且被用鐵欄杆外殼起來,防止人掉入其中。作品採用低成本的雨污分流方法,把現有河道的縱 剖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污水箱涵;上層是雨水通道(在沒有雨水時,可以將附近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中水注入其中)。 龍津河雨污分流改造-河道剖面示意 ©趣城工作室 進一步,將河岸兩側的欄杆取消,把封閉的河流完全打開,交還給市民,並在河岸兩側設計了一組花池、座椅、小、步道等,使龍津河煥發出生機。於是河流得以重新回歸日常生活,成為人們可以親近、觸摸、玩耍和遊戲的場景。 龍津河水岸景觀改造設計意向圖 ©趣城工作室 雨污分流改變了河道剖面,利用現有河道解決污水排放問題 ©張宇星 ZHANG Yuxing 雨污分流維持了村落現有排水系統 ©張宇星 ZHANG Yuxing 河流重新成為有趣的日常生活場景©朱銳 ZHU Ruix 河道兩側有很多潛在的場所空間©張宇星 ZHANG Yuxing 藉由設計和展覽將河流轉化為有意義的場所 ©朱銳 ZHU Rui 龍津河一側的道路完全擠壓到河流邊,「道路爭搶河流」的現象非常嚴重。即使如此,道路仍然處於無序雜亂之中,汽車、摩托車、電瓶車、行人等混行在一起,交通效率並不高。對此,設計提出了一種平衡性解決方法:對道路線型重新設計,採用「道路裁剪」方法,把道路線型適當彎曲,將一些不必要的道路線寬減窄,還給河流水體和河岸景觀,道路瓶頸處則適當加寬。 重新設計後的道路...

帶動台中市中區復甦?台中市都發局喊口號、中區區長林忠訓蹭熱度

根據台中市政府都發局網站,台中市都發局陸續辦理三場「老屋活化學堂系列活動」,邀集產官學界共同發想老屋活化後的產業資源挹注脈絡,其中,第二場活動於2020年6月1日在中央書局登場,由都發局長黃文彬主持,著重於中央書局建築物歷史脈絡與建築物整建維護經驗分享,藉由保留傳統建築結構,加入時尚創新元素,再現中央書局昔日風華,盼提供未來老屋活化案例參考。

用建築做地方創生:鐘冠球率領華南理工大學團隊改造東莞新基古村,老舊建築變成潮空間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老師鐘冠球師及其團隊在廣東東莞的新基古村,對多棟老民房進行了舊建築改造,不僅以創意成功將此地轉變為風靡的民宿村落,更是帶動了地區的文化活動發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提供了一個富有創意和生態的共生空間,吸引了無數遊客和年輕人。

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回到未來1965—中區百業解密工作坊》閱讀台中市中區半世紀前的產業與社群樣貌

由「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後簡稱「東海大學人社計畫」)舉辦的《回到未來1965—中區百業解密工作坊》共為期三天(7月12日~7月14日),試圖藉著工作坊探索台中市中區曾經存在的產業與社群關連,進一步解開中區半世紀以來從繁榮到衰敗產生的糾纏及困境緣由,學員的背景有著極大差異,在台中市文化局工作的楊先生特地請假來參與,居仁國中教歷史的陳老師帶著三位資優班的國三同學也來參加,還有一位在苗栗竹南某高中教公民的盧老師也不辭辛苦,三天搭火車奔波往返於竹南與台中之間,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團隊包括蘇睿弼、楊恩達、黃于玲、蔡鈞曄、李翊彰、陳信隆等人投入此次工作坊,講師群與學員們共同參與、彼此協作,可說是收穫豐碩。

10個日本最美小鎮,請一定將它們列入「此生必去」清單

日本擁有多處充滿人文及田舍文化的小鎮。上勝町,位於德島縣,被認為是「日本超級環保小鎮」,該鎮極度重視垃圾分類。白川鄉於岐阜縣,以其獨特的「合掌造」式建築著稱,且是世界文化遺產。小樽,北海道的浪漫小鎮,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湯布院被譽為「日本最美溫泉小鎮」,擁有融入大自然的景色。郡上八幡和高山小鎮都反映出日本的古風。伊根町以其海灣和船屋著稱,宮島則是信仰中心,綾町擁有壯麗的照葉林,而南小國町則為熊本的一部分。

N招街區創意,教你看懂「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一詞來源於日本,是探討城鄉發展失衡,造成地方經濟衰弱、人口流失等問題所提出的地方振興政策。地方復興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希望通過設計和控制地方的形態和環境品質,吸引投資者或者原生居民發揮創意,實現文化的繁榮和居民居住環境的提升。

東海大學工設系李俐慧系主任帶領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在台中第二市場共創人文價值

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都市再生行動學院—社群與社區協力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創新,這一年來由「市場組」研究團隊主動走入台中市中區的第二市場,與市場夥伴共同活絡商圈、中區再生。

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策畫「手作創生聯盟」進駐 打造台中舊城新面貌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台中市「一隅大樓」的藝文空間,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進駐行動,這個進駐案結合了地方創生、城區營造、手作產業振興、永續環保、青銀共創、共享經濟、二度就業與中高齡(婦女)創業等重要理念於一身,希望運用在地資源,透過體驗課程替台中舊城打造一個手作新面貌,也為中區活化灌注新能量。

日本上勝町 一群65歲以上的老人靠撿樹葉年入千萬

日本四國德島縣的「上勝町」小鎮,雖然位於偏遠山區且大半數的居民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不僅人均年收入超過千萬日元,更是因為網上賣樹葉而獲得巨大收益,每年總收入高達2億6千萬日元。而且,他們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為國家納稅。在這麼一個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國家,上勝町小鎮不僅沒有依賴政府補助,更是吸引到如微軟和Docomo這樣的大公司來合作。然而因為小鎮的垃圾回收方法獨特,他們也成功解決了垃圾問題。居民除了需對垃圾進行嚴格分類外,也鼓勵重複使用物品,以減少垃圾的產生。

如何打造超人氣街區?日本金牌房屋經紀人的秘訣是……

日本總共有13萬家房屋中介公司,其中大概有10萬家都關注了年近60歲的房屋中介小山隆輝(Takateru Koyama)先生。小山是「丸順不動產」的第3代了,他的祖父在大正13年(1924年)創辦了這家房屋中介公司。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