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重塑首爾弘益大學新面貌 社區與校園的再聯結

0
1679

OMA與首爾弘益大學的新篇章

荷蘭建築師事務所OMA團隊在合夥人Chris van Duijn的指揮下,團隊成功贏得了弘益大學首爾校園的設計大賽。這項創新方案謀劃著一系列互相交織的建築群落和與原有地形完美融合的公共空間,其宗旨在於增進大學與首爾這座城市之間的聯繫。OMA的設計不僅講究實用性和美觀,更重視與城市的融合與互動,希望透過這次的校園擴建,進一步強化大學與都市的聯繫,為城市文化貢獻新的篇章。

新弘大校園建築案為 OMA 在首爾文化計畫的參與寫下新的一章。這是一件拋開常規定義標籤的作品,是建築設計、總體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結合。OMA有意地讓新校園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讓其逐漸地被探索發現,以此重築大學與社區昔日的緊密聯繫
新弘大校園建築案為 OMA首爾文化計畫的參與寫下新的一章。這是一件拋開常規定義標籤的作品,是建築設計、總體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結合。OMA有意地讓新校園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讓其逐漸地被探索發現,以此重築大學與社區昔日的緊密聯繫

弘益大學 臥牛山的藝術搖籃

弘益大學(Hongik University),一所於1950年代建立於臥牛山(Wau Mountain)山坡上的私立學府,以其藝術和設計專業聞名。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學校園已逐漸擴張至空間飽和,使得它與鄰近的弘大社區——一個以街頭藝術、獨特商店和豐富夜生活聞名的地區——之間的距離日益增大。

直到2023年,得益於首爾市政府新頒布的一項城市規劃條例,這為弘益大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擴建機會:山腳下一塊幾乎未被開發的空地如今能被校方利用,這無疑為該大學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

校園概念的再定義

在對「校園」或「校區」的概念進行詳細分析後,我們可以從牛津字典(Oxford Dictionary)或劍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中找到其定義:指一所大學或學院的建築群及其周邊土地。這一定義描繪出的景象通常是建築群四周的寬廣綠地,建築物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這種場景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和劍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中尤為顯著,韓國的許多大學亦是如此。

然而,弘益大學卻與這一典型模式有所不同。坐落於首爾市內的臥牛山山坡上,這所學校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隨著時間推移,其校園建築迅速擴展,以至於現有的空地幾乎全部被利用,導致“建築四周的土地”變得稀缺。這種密集的布局並未減損校園獨有的魅力,反而營造出一種讓藝術和科學活動盡情發揮的環境,這種文化氛圍不僅在校園內部廣泛存在,也在鄰近的弘大區逐漸擴散。

1950年代建於臥牛山(Wau Mountain)山坡上的弘益大學,是一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知名的私立學府。隨著大學多年的擴張發展,如今該校園可擴建的空間已達到極限,與毗鄰以街頭藝術、本地商店和夜生活聞名的弘大社區也變得疏離
1950年代建於臥牛山(Wau Mountain)山坡上的弘益大學,是一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知名的私立學府。隨著大學多年的擴張發展,如今該校園可擴建的空間已達到極限,與毗鄰以街頭藝術、本地商店和夜生活聞名的弘大社區也變得疏離

OMA新視野下的弘大校園

「新弘大校園標誌著OMA在首爾文化計畫中的新篇章。我們的目標是超越傳統的建築設計和規劃概念,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詮釋校園空間。」,這是OMA合夥人Chris van Duijn對這一計畫的描述。OMA的設計理念不僅僅局限於單一建築的創建,而是將建築設計、總體規劃及景觀設計融為一體。他們致力於創造一個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處、互相滲透的新校園,讓這片空間成為學生和社區成員探索和發現的場所。這不僅僅是對弘大校園的物理空間進行重新規劃,更是一次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的重塑。

新弘大校園項目為OMA在首爾文化項目的參與寫下新的一章。這是一個拋開常規定義標籤的項目,是建築設計、總體規劃以及景觀設計的結合。我們有意地讓新校園與周邊環境相融合,讓其逐漸地被探索發現,以此重築大學與社區昔日的緊密聯絡。——OMA合夥人Chris van Duijn

新大樓配置佈局劃分為三個分區:靠近工程學系的為高科技實驗室;中部為配套設施;靠近弘大城市社區的為創客空間。位於基地中心區的藝術中心成為教育和文化之間的橋樑 ,而環繞其四週的建築空間為多功能學習中心,與周邊的教學樓直接相連。銜接校外城市社區的中央樓層集中了各項公共配套設施,迎接訪客入內,並連接貫通園區內全部大樓
新大樓配置佈局劃分為三個分區:靠近工程學系的為高科技實驗室;中部為配套設施;靠近弘大城市社區的為創客空間。位於基地中心區的藝術中心成為教育和文化之間的橋樑 ,而環繞其四週的建築空間為多功能學習中心,與周邊的教學樓直接相連。銜接校外城市社區的中央樓層集中了各項公共配套設施,迎接訪客入內,並連接貫通園區內全部大樓

結合自然與現代的弘大校園設計

OMA的設計方案融合了弘大校園的現有特色和新的創意元素。他們提出的概念強調在保留原有綠化元素的同時,最大化建築面積的利用。新建的建築設計巧妙地與臥牛山的地形融為一體,主要位於地面以下,屋頂設計成林蔭小徑,將學校的主要入口與毗鄰的弘大社區相連接。這些建築之間,錯落有致的露天庭院不僅為校園引入了自然光線,還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連接了各個建築,創造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戶外空間。

弘大校園的多功能創新設計

校園的功能佈局劃分為三大區域:一部分靠近工程學系,設有高科技實驗室;中央區域規劃為多功能配套設施;而接近弘大社區一側的區域則設計為創客空間。此外,位於校園核心區的藝術中心將成為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周圍則是多功能的學習中心,與周邊的教學建築直接相連。校園的中央層設有各種公共配套設施,不僅迎接訪客進入,還將校園內的各個建築緊密連接起來,這一層面將成為重新聯繫弘益大學與弘大社區的重要紐帶,使校園與城市社區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OMA提出的設計方案綜合了兩者特質,為校園注入過往缺失的綠化元素,同時創造最大化的建築面積。新增建築構思設計為臥牛山的自然延伸,設於地面層以下。這些建築的屋面形成林蔭小徑,連接大學的各個主出入口與毗鄰弘大的城市社區
建築模型:OMA提出的設計方案為校園注入過往缺失的綠化元素,同時創造最大化的建築面積。新增建築構思設計為臥牛山的自然延伸,設於地面層以下。這些建築的屋面形成林蔭小徑,連接大學的各個主出入口與毗鄰弘大的城市社區

我們設計的這個校園,讓其能夠被弘大社區的活力、自發性與創意所‘感染’。 ——OMA協理Ravi Kamisetti(金剎迪)

OMA的中標方案從另外四家國際知名事務所的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些事務所包括SANAA建築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以及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本項目由合夥人Chris van Duijn領導,並由OMA香港團隊執行。該辦公室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杭州未來科技城新湖中心·光棱、深圳自貿時代中心等綜合體項目以及其他中國和韓國的零售商業項目。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