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欽文建築師
建築人該怎麼看待「綠建築」
這是一次有趣的對話。
昨天在台灣建築學會有一場座談會,由林憲德主持,是準備為學會出一次綠建築專刊而辦。座談會的主題之一是「綠建築的真精神是什麼?」。
這個題目很有趣,張清華、謝英俊、林雅茵、鄭政利及葛望平 (歐萊德公司董事長,一個積極開發綠建築技術的企業)是與談人。原以為是開放式座談,張清華鼓勵我們去「踢館」,我邀了徐岩奇兄與曾光宗老師一起去(當然不是為了「踢館」)。到了現場才發現是「閉門」式。但既來之則安之,也就坐下來了。
林憲德老師劈頭就一句話:「我知道你們建改社對綠建築很有意見!」。他雖然是半開玩笑的講,但我們都知道,這話多少有些帶真;921新校園運動以來,彼此有過多次的對話,他對新校園的創意形式很不以為然,我們則常為形式的意義與綠建築的衝突性提出辯解。
昨天我們三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在一旁聽講。
謝英俊從自力造屋行動與輕型鋼構的結合,對全球綠建築發展的潛力提出樂觀的看法。
張清華認為綠建築所追求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古以來建築設計的一部分,要特別強調反而是奇怪的事;但期許建構一套易學易用的綠建築設計準則,讓設計更有效率。
林雅茵呼籲對綠建築建材本質的維護,對綠建築的生命周期也提出隱憂。
葛望平則從實務的研發體認到綠建築的設計除了我們熟悉的生態環保因素的考量外,應增加因應社會文化因素的軸線;也就是說綠建築的執行需考慮到因時因地的因素。
有點出乎意外的,鄭政利老師告訴我們,最近一次的綠建築設計獎評選,有一個拿到鑽石級的作品,很快的就被刷掉,因為大家認為太難看了。
話題,開始轉移到「綠建築」美不美,該不該為綠建築犧牲形式的問題。
林老師「爆料」,「台北101」得了綠建築獎,但結構設計為了滿足外觀(竹節)頭大腰細的形式要求,鋼材多用了40%,是為了形式「美」違背綠建築精神的典型例子。
徐岩奇則替台灣建築師們喊冤:「很多人抱怨,按照綠建築的指標做出來的都很難看?!」。曾光宗老師則佐以:「曾經審查過一個南部市政中心的案子,建築師為了避免南向受光,硬是將唯一的臨街面以實牆處理…..!」
岩奇再舉出:「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運用很多玻璃帷幕,營造了空間設計上流暢、明亮的效果,她的很多作法都是違反綠建築的設計原則…..」
到底「綠建築」美不美,似乎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哲學性的、美學層次的思辯。
談到這裡,我也忍不住試著提出:「從『信仰』的角度,從綠建築的純粹主義來看,任何符合綠建築條件的似乎都可以成為『美』,即使是無任何造型可言的立方體,因為他最接近綠建築的綜合評量,也是美的。但我們人類對造型的『美感經驗』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這與人之所以為人是有關的;這樣的美感經驗會因為綠建築而產生本質性的變化嗎?
「…現代建築為批判古典建築的裝飾性與虛偽形式,發展出了新的建築形式與美學;但曾幾何時,現代建築的實踐突顯了其過於偏狹的價值觀,很快的又被其他的流派所取代而失去主流地位。….如果綠建築可以發展出一套新的美學,會不會落入現代建築類似的途徑?!」
林憲德老師的回應很有意思:(大意)今天談「綠建築的真精神」,就是想要探討綠建築的綜合性問題,除了節能減碳、綠建築技術外,綠建築美不美等其它效應更是大家應關心的。綠建築評量應是綜合性的,該有窗戶採光取景就開窗戶,不需過度擔心得熱,這項分數少一點又何妨?!非常不願意見到斷章取義的做法。….」
林老師對綠建築的態度,至少讓我寬心許多。今天的討論主題,似乎也彰顯著某種推動綠建築方向上的轉折。就我個人來看,是很有意思的事。
這場對話最有意義的是碰觸到了綠建築與「美學」、尤其是綠建築與「設計本質」的主軸。雖然,在這個主軸旁邊會衍生出許許多多像「什麼是美」,「什麼是大師作品」等等的子題,但那已屬於枝節的討論。
建築人該怎麼看待「綠建築」?!
這個問題的討論還在發展階段,但有幾件事情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1.建築設計是一種綜合評估與整合的工作,其中包括機能、資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個人藝術創作的面向,包括綠建築;獨漏或偏頗於任何一個面向都可能遭致設計的失衡;也就是說建築設計永遠是妥協與折衷的過程,不可能將某一意念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除非願意以犧牲他項作為代價。
2.基於上述的基本認知,對於生態環境,建築人的看法會與環保團體的看法不一樣;後者可以為一棵樹拼死保護,但建築設計必須考慮到綜合價值。
3.節能減碳本來就該是建築設計的一部分;自古以來,老祖宗努力的,我們後輩得以傳承的不也就是這些技術與經驗。古訓「省吃儉用」,不就是節能減碳的代名詞;是今日的商業社會,市場需求成了最重要目標,讓我們迷失在外在形式的競逐,而忘記了設計的核心精神,才需要一再強調所謂的「綠建築」。推動綠建築的同時,我們更該推動的是質樸的設計態度。
4.不論機能、形式、綠建築、無障礙設施、智慧建築…..,都不該是設計的唯一指標;好的設計應該是兼而顧之,就像一盤好菜色香味營養都兼而顧之一般。
我們對綠建築的「建言」不應視之為反對綠建築;我們質疑性的言論,只是希望從更高的角度,促成綠建築在整體的建築設計中扮演最適切的角色。
省吃儉用
惜福惜物不浪費最好。但以為綠建築就是唯一的真理的強勢態度,但卻蓋了非常醜的綠色聖殿的案例,也讓人尷尬與錯愕!
我在都審審議的過程中,對於綠建築給予獎勵以及其真實使用時能扮演的意義相當存疑
綠建築換取容積獎勵的措施一直也是都更辦法中被人詬病的;獎勵的結果已反噬了獎勵的原因!
綠建築只是騙人的晃子,沒建築就是對大自然的尊重,為呈現low-e要浪費多少能源,為回收而回收,減量設計吧!
往地域跟風土裡求吧!
同意~接地氣的建築,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房子
英國求學時曾經聽同學轉述一場關於綠建築的演講,主講的雪菲爾大學教授一開始就直言:『永續建築應該是經濟問題,而非建築問題,因為建築的開始對自然來說就是破壞。』當然這可以辨證很多事情,但應該深思的是對永續建築 (或者說綠建築) 的建築設計態度,才來探討形式與方法。
個人以為現行台灣綠建築評量基準最大的問題來自於”量化的綠建築設計方法’,而非”量化的綠建築成效”,等價開窗率就是其中一項,其宗旨應該如同性能式設計的評估一樣,只要能達到一定的綠建築成效,是不是”依規則設計”應該可以討論;另外,相關科技與理論發展日新月異,如果綠建築模擬需準確計算,其條件式越來越多且複雜,依現行簡單的計算公式仍可能會有不足之處,甚至失真,加上越來越多能耗相關模擬軟體發展亦趨成熟,條件參數與演算法的可靠度不斷上升,以通過LEED認可的計算模擬軟體來說就有一推,採用電腦軟體計算分析也可以降低此類審查爭議性,如此也可以提供建築師更多的發揮空間。
我覺得….綠建築是騙人的…..XD!!
我也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騙人的…..減量設計才是王道….迴歸最基本的最低需求才是真正的綠建築,過度浪費與過度開發過度設置無謂的空間以及過度的裝修只為了所謂的美感與表現都是一種嚴重的傷害,再多的節能減碳與高科技都彌補不了
借分享~ 謝謝您!
非常贊同減量設計的說法!以大地蒼生為念,存好心、作”好設計”!
或許該是由繁入簡,由知識經驗累積成智慧的時候,能𢑥積成更簡單的指導原則展現是可以深思的方向之一,傳統的陽宅風水學一部份不也是綠建築嗎?深思中丶丶丶
建築是藝術, 綠代表物理科學, 兩個都要兼顧的設計很有挑戰性
前面的朋友提到綠建築是騙人的!讓我挺有感覺的,有感覺的是假如你認為「綠建築」是一個手法和策略,那當前的總總,的確該被電到爆,但如果他背後有一個真理,我們總是希望藉由理論跟策略試著接近這個真理,而目前我們最好的說法稱他為「綠建築」,那這樣的看法可能就太唐突了,就像是我們談設計概念,我們應該不會因為某人用了個爛手法而去質疑概念本身是錯誤的,這個座談會聽起來,在場的前輩倒像是試著在接近誰也說不清楚的真理,但是總有前進,我認為大家應該要有個共識,我們應該多去想那個精神而不是藉由有缺陷的論調而去論斷那個精神(如果手法爛那就讓他隨風而去八),這樣只會讓大家把時間花在紛紛擾擾中而停滯不前。
樓上一堆人的論述還是脫離不了建築人空談及利益的本質,以下論述,歡迎反駁,
1、謝英俊在賣輕鋼構,當然說它好,事實上鋼構的耗能量是混凝土的100倍。
2、我也常說綠建築是大騙局,但我是用數據去反證它,你們說綠建築是量化數據引導設計,有本事你們就去提證據,證明它是騙人的。
3、說綠建築會影響設計創作,那更是不懂綠建築人的說法,如同醫不好病人的醫生,就說它是絕症一樣(除非你去證明)。
4、921地震後設計的校園,建改社應該去做一下田野調查,開一下座談會,有那些還是維持原樣,那些是不能用的。
5、建築形式主義只是對建築半知半懂建築師的另類謊言跟說詞,就如同結構考不好,就倡談不應考結構一樣。
1、啟中兄的批評直指問題的枝節,卻未能直指問題的核心。樓上眾人是想從枝節試圖點出綠建築問題的核心,也就是綠建築以”形”害”義”,以”數據”害”設計本質”的軸心問題;如果僅就大家討論的文字中找問題,那就沒意義了;
2、建改社在921十周年就開過”新校園運動回顧與前瞻”座談會,論文集厚達兩百餘頁,改天再寄本就教。
3、那個校園至今還能維持原貌?
我每每被點出空談的本質,心裡都會羞愧個好多天,羞愧到好像我女兒犯錯的那副快哭的神情,不過這點真該好好「自省」!果然沒錯!是人都該常自省
我很支持陳老師提證的習慣跟價值觀,現在有很多僵局就是因為大家只說「我覺得」,但從來不加說「基於什麼理由…」,要說才會有交集,沒有交集就只是各自公說。
欽文兄:可否舉幾個建築師設計實證例子,來討論為什麼會以形害義?會以數據害設計?來公開討論!
這樣比較不會淪為空談!會比較聚焦!
還有我們有收集921地震後,校園設計失敗的案例,建改社可否同意公開,給大家了解!
陳老師您說謝建築師的事情,難道不能用「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觀點來看嗎,難不成是真有洞天?
建築系應該開一門”價值工程”的課,我準備有機會開一門”價值建築”跟”模糊美學”或”模糊設計”的課,讓學建築的人,重新認識並了解如羅蘭巴特所論述的”(建築)真正價值”在那裡?建築不能淪落到只剩空談!
啟中老師,九二一新校園失敗案例將之PO出,不必問就ok,只有沒蓋的房子才沒缺點,十多年前發生的事件都是做為後人更前進的墊腳石,大家都很開放!
我所謂失敗案例是指設計者號稱是綠建築新校園,後來都被媒體報導,校園「很難使用」的一些案子,應該知道我在說那些人了吧?
1、鄭政利老師說的,拿到綠建築鑽石級的房子在評選過程中因為”太難看了”而被刷掉;按照綠建築指標、得熱數據作出來的房子,越接近立方體越有利,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還需要舉例嗎?
2、綠建築的概念可以作出漂亮的房子,這點沒人反對;但為滿足現行的綠建築計算方式作出來的房子,卻蓋不出漂亮的房子;這是為什麼要討論綠建築指標的意義的原因。當然如果有人要說漂亮的定義是什麼?方盒子不也很美,那就是另外一個美學層次的問題。
3、921新校園的內涵是人本、生態、在地、親和….按照綠建築指標,許多新校園的作為是多餘的、浪費的;但是,不多點情境空間、不多點人性化的形式處理,能換得前述的內涵嗎?這就是我們質疑綠建築僵化的原因;今日,像啟中兄這樣的批評是拿921的局部現象來挑戰全部的內涵,這是另一種以”形”害”義”的辯證方式。
4、我不知啟中兄所說的羅蘭巴特的論述,不如引原文來討論,不必吊書袋。
5、對於現行綠建築規章的種種問題大家耳熟能詳,應該不需要再細述了吧?!
啟中兄暗示的失敗案例太不新鮮了!恐怕也是從報章雜誌得到的訊息。幾十個新校園新設計的案例,難免會有一些風險。啟中想提的學生戴斗笠上課的案例嗎?如果仔細了解,您會為他充滿想像力的設計所感動,更何況那個問題後來不也輕易的解決了嗎;隨報章啟舞,我們自己又犯了戒:
我們回到問題的原點,我們批評綠建築不在全盤否定,但如果容不得我們提出綠建築的問題,那是否正呈現了支持現行綠建築者的偏狹?
當初在推動綠建築時,我就不曾一次說過:綠建築是一個大騙局,因為綠建築只是paper work推出來的數據,沒有POE做驗證,10幾年前林憲德的研究寫的很清楚,當台灣實施後,未來可以省一座核電廠的用電量,核四就不必蓋了!
現在呢?要打破綠建築的迷思,你們一定要有實證來論述!
欽文兄說的只是其中一個案例,其他POE的案例呢?
大家一起來提出實例?好嗎?
我想強調的是,現行綠建築的所有設計原則都沒大錯,錯的是,這些原則被拿來當聖經,不如何如何就過不了審查甚至不給建照。這是綠建築觀念的”異化”。
我自己作的經驗,9項黃金級就已經很好用了,偏偏學校要我昇級到鑽石級,光為了生物多樣化指標,我要把所有的空地都種樹才拿得到分數。孰令致之?!是建構綠建築準則者還是執行綠建築者?
我們有義務提醒這樣的偏差行為(或曰”政治正確”的謬誤心態),不是嗎?
poe的確一翻兩瞪眼,但擺明都沒有做poe的現況之下(要是沒有錢沒有閒永遠也不會做是現實),結論是A:新校園果然失敗了 B:沒辦法討論?不管是哪個答案,建築專業和民眾永遠是輸家,我們是不是該想想還有沒有別的交集
我覺得評價林憲德教授的綠建築理論是大騙局太沈重了,一二十年來他一個人獨自耕耘這個領域,好不容易拿出這樣的成績,畢竟我們這個領域學問太大,一個人的學識哪經得起整個業界數十萬人腦力激盪下的回饋,沒有他起個頭,我們台灣在這個層面恐怕還是拿石斧跟石頭和風土氣候作戰
我覺得林教授的理論珍貴不在於成功與否(綠這個字哪那麼簡單),而是他開啟了台灣建築的窗,我們台灣肯用心扎實的好好為台灣建築界作基礎研究和出書教育都是很難能可貴的,我到現在還為我們台灣沒有自己的建築體系完整的教育書籍跟教材覺得不可思議(什麼國不國際,我們還差得遠呢),要看書還得看歐美日或者中國的書…….,想到就心酸
1、學校要鑽石級,那是學校(或官員)認知錯誤的問題!
2、欽文兄可能有誤解,鑽石級是整體評估分數,缺一項但其他分數夠高,也可以拿鑽石級(看你要拿幾項),高雄總圖(如圖)只有7項銀級綠建築,您的案件是要求九項嗎?
3、不要怪林憲德,綠建築很多東西都不是他訂的,有些不學無術的蛋頭建築學者還有公會大咖公職人員,為了接研究案(甚至利用關係),胡搞出一堆東西,林老師也控制不了!
4、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推動POE,我曾經請民代向公部門質詢,如果拿到綠建築,隔年的水電費編列看要打幾折(依他自己的報告內容而定)。結果可想而知,公部門反對、建研所說不宜、學者教授傻眼排斥。
5、建築師設計建築物,設計施工完後,有些拿了獎就不關他的事,長達30-40年的使用期間,誰去管他,誰去做POE !
6、綠建築已實施多年,該是接受檢驗的時候了!
註:最近我去中山大學當校區審查時,一位資深的土木教授一直質疑,為什麼種那麼一點點樹跟草皮,就可以吸收那麼多的CO2,建築師也無法回答,我說了答案後,他立即反應這真是鬼扯!答案是什麼!欽文兄知道嗎?
非常認同!綠建築實施那麼久,該是檢驗的時候了!哪些團體能有足夠份量幫忙呢!!
新北市新設校都要求9項鑽石級,當然不是每一項都是要求到頂;但因為部分項目是拉不高的,所以要靠某些項目用非合理的手段拉高總體分數,種樹是其一。
啟中兄德高望重,何不代建築人與綠建築學者們對話對話:別把綠建築搞成流行文化!
我已在不同場合表達過立場,我是堅決反對將綠建築無限上綱的做法!
綠建築不能被驗證是否真正的省能。也刻意迴避被計算的可能性。
這是2014年的貼文了, 9年前的討論
謝謝陳上元老師, 讓我能再讀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