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3 月, 2024

Tag: 徐岩奇

台灣建築師的未來,如何與世界同步?「建築師執業規章與國際接軌」論壇 2024年3月16日在臺灣科技大學登場

臺灣建築學會將於2024年3月16日在臺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二樓會議廳舉辦「建築師執業規章與國際接軌」論壇,透過五場論壇深入討論包括台灣建築師執業現況、建築師執業規章研究、建築師執業本質探討、國際接軌的可能性及綜合座談,邀請張清華楊立華曾光宗、陳柏森、 高文婷、呂欽文徐岩奇、虞永威、賴人碩等多位專家分享見解,期望借鏡先進國家典章制度,規劃近中長程策略,促進台灣建築業的國際化發展。

徐岩奇建築師:我們與理想的距離——談建築與國際接軌目標

徐岩奇建築師多年前關於台灣建築制度的文章仍受關注,指出制度限制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公共工程中監造的過度責任與權責不明,導致台灣建築師面臨不合理的壓力。近年更聚焦於AIA制度,探討如何改善台灣的建築法與監工規範,提倡引入AIA的第三方檢查制度,以解決監造與設計的衝突,期望與建改社共同努力,透過全面改革提升台灣建築的國際地位。此外,建改社還積極在執業制度、教育、法規等多方面推動改革,期望為台灣建築師創造更好的執業環境。

台灣建築師執業規章與國際接軌之研究 台灣建築學會邀集學者專家推動建築業發展邁向全球

在戰後台灣,國民政府遷台後面臨政治動盪,直至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協防臺海,社會獲得喘息機會。美援不僅提供物資,還促進台灣與美國的學術交流,對建築學界帶來現代建築資訊。隨美援而來的美軍顧問團訓練建築畢業生,引入美國建築制度。1970年代,隨經濟起飛,建築業蓬勃發展,建築師法與建築法相繼立法。但由於規範觀念的落差,引發紛爭。1998年政府採購法立法後,公共工程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監督,但由於法規不全面,爭議依舊。近年,海外留學人才回國帶來國際觀念,但由於法規矛盾及缺乏國際化文件,難以與國際接軌。台灣建築學會因此研究各國建築師規章,以促進本國建築業與國際接軌。

嘉義市展現建築魅力 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作品展出郭俊沛建築師創作 2023年10月20日~10月29日

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作品展正在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辦,展示郭俊沛建築師的作品。展期為10月20日至29日。黃敏惠市長盛讚郭俊沛建築師的作品給予木都嘉義市無窮的活力,並感謝吳欣修署長規劃此次展覽。嘉義市自2014年開始,推動木造建築的保存與維護,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推動永續城市。吳欣修署長及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崔懋森都表示支持此次展覽。郭俊沛建築師則表示,他一直探索如何結合歷史、木材和設計的概念,希望透過此次展覽傳達其設計思維。

一場不容錯過的台灣建築界盛典:2023建改社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2023年10月21日

建改社將於2023年10月21日舉辦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此次大會不僅將說明社務辦理情形,更將舉辦第九屆理監事選舉。同時也舉行「建改論建」交流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建改觀點。此活動不但能夠增進建築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讓更多對「建築改革」有興趣的夥伴加入建改社然而因為配合陳永興建築師的公祭,活動將於下午兩點開始,在台北市松山區的拓維建築師事務所辦公室舉行。

承先啟後,郭俊沛建築師獲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賴人碩、徐岩奇、石昭永建築師榮登決選名單

2023年6月26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在台北市立文獻館的樹心會館,舉辦了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的頒獎典禮。本屆評選委員會主任委員兼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親自到場為這項優秀的活動祝賀,花敬群傳達了賴副總統的賀電,向第18屆傑出建築師獎得獎者郭俊沛建築師表示祝賀。同時,他也對決選建築師賴人碩徐岩奇、以及石昭永等人在各個建築領域的努力和貢獻表示肯定。

建改社舉辦「建改論建×陳邁論壇」紀念陳邁建築師,彰顯建築改革、世代傳承力量

建改社於2023年4月15日在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舉辦「建改論建×陳邁論壇」,紀念初始創社社長陳邁先生對建築界的貢獻。參與論壇包括多位關心台灣建築發展及建築學界、業界工作者(敬稱略):蘇士韻女士、吳思瑤徐燕興、洪廸光、陳柏森、林洲民、鄭人豪、江友直、簡學義、張哲夫及夫人、謝伯昌、徐岩奇呂欽文賴人碩、吳建志、艾淑婷、曾光宗吳宜晏、吳佳華、王中胤、何震寰高百慶、林欣億、陳慶懋曹登貴林幸長楊秋煜陳書毅潘天壹陳冠帆、曾億元、李彥頤、王銘顯沈弘軒等人。

徐岩奇建築師: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

萊特的落水山莊(1939)是我大二時就開始非常著迷的作品,但即使閲讀圖面仍有難以理解之處,因此35年後終於有機會來此朝聖,親自體驗這個偉大的作品及萊特的有機建築,心中充滿感動。在這場壯遊以前,因為受教於德國有機建築學派的基礎,常與李承寬先生的學生趙力行、林東憲、汪文琦交流,並以孫全文老師的演講「密斯的建築觀與東方思想」,與閱讀孫老師最近出版「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作為基礎。此外,我對建築史有興趣,去了解誰受誰的影響,除了鑑往知來,主要是因對做設計有幫助,因我是用設計觀念看建築史。希望透過這篇寫作整理思緒,作為自己在有機建築探索過程中的紀錄。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