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方尹萍、吳聲明、曾柏庭、王家祥、蕭光廷、方瑋、曾瑋

0
867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One with the planet:do green and live green
策展人:阮慶岳

再生資源與永續環境的議題,衝擊著人造物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究竟該是資本主義下的無盡消費?還是人與宇宙主體關係的辯證?

關於家的永續經營,關乎環境與再生資源,而真正的核心關鍵可能會落在人與宇宙的主體關係的辯證上。現代建築面臨的問題,是設計者在「無我」與「有我」間的種種矛盾與病徵,這也是在宇宙大我與個人小我孰輕孰重的思索,尤其當人類豢養出來的無數怪獸(例如資本主義鼓勵消費一切的觀念)正四處橫行時,二者間的關係與優先次序,尤其應當被設計者認真看待。當建築是以人作本位思考時,所謂的「人」,究竟是一己的小我,還是芸芸眾生的大我?而建築設計除了成就自我與業主外,有沒有其他更廣泛的目的或意義存在,譬如能否以建築來對抗私利與慾望的誘惑,同時對於永續共生與資源再生等議題,做出更認真誠懇的省思回答。

這思考是對啟動逾200年的現代性(若以工業革命作標誌劃分),科技高度發展與人本思維極度普及,因而衝擊人造物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所衍生當如何重新看待二者關係的辯證,也是為現代建築新闢一條合理也健康的路徑嘗試。

永續環境與再生資源的議題,已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共識,設計者如何積極與產業界合作,一起從人類的住居環境思考起,應是不可迴避的責任與挑戰吧!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1-方尹萍X春池玻璃 主圖

 

提案標題:春池當鋪 Spring Pool Glass Pawn Shop

設計者:方尹萍 Yin-Ping Fang

合作企業:春池玻璃Spring Pool Glass

未來的家,是從點狀擴展到街道與社區,生活的創意動力是來自於大街小巷!

未來,去當鋪點當垃圾,還可以集點數或交換生活物品!方尹萍建築師與作回收玻璃的春池玻璃合作,發想可移動式的微型建築-「玻璃回收小當鋪」,運用玻璃透光性做成建築物的玻璃屋瓦結合木構造,將來可在社區街廓中作為以物易物的小舖,或者是體驗吹玻璃的工作坊,延展至公車亭、販賣機,例如投進去玻璃後可以換巧克力,然後邊吃邊等公車⋯⋯感受到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重新用新的方式因應它時的美妙循環。

源起「HOME 2025:想家計畫」,與春池玻璃產業合作。共同一起發想與思考何謂代表台灣的設計?又何謂代表台灣未來家的可能性。經過多次與春池玻璃溝通與討論下,發現難能可貴之處:春池回收玻璃垃圾變成可再利用之原料的循環式環保概念。

在邁向垃圾過量的21世紀人類與環境課題時,2025年的家不再只是談論個人「家」的狹隘觀點,「家」的定義已是小至一個社群、大至地球環境的狀態。運用設計春池當鋪的概念,促進春池玻璃企業將回收玻璃處理過後,販賣原物料給其他企業再利用能源的價值之外,帶動大眾一起參與、身體力行地體驗回收資源再利用的環保意識─我們的垃圾將由我們自己將它變成黃金過程的美好體驗。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2-吳聲明X新能光電 主圖

 

提案標題:micro-utopias

設計者:吳聲明 Sheng-Ming Wu

合作企業:新能光電 Sunshine PV

未來,很多家庭仍居住在老房子內,面對原有空間不敷使用、建物老化的問題,吳聲明建築師針對台灣四、五層樓的舊公寓提出了更新的可能。他計畫運用新能光電研發的發電玻璃作為玻璃帷幕,其現有的環保發電、遮陽隔熱與節能等功能,若再加入集能、蓄能的概念,未來的老屋將藉由小小的介面便能自產能源。新的帷幕作為房子的皮層,讓內部跟外界有了新的空間連結,對原有住宅空間配置與功能的調配,產生了更多彈性的想法。

「機會」是台灣新生代建築師的奢侈品,既然能做的不多,但是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就顯得很重要了。首先認清事實:既然沒有「大」案子,如何思考通過微型的建築改造去影響都市整體?而都市就像是活的生物,各部位都是相互關連,即便我們台灣城市的都市空間並不友善,但是藉由人民特有的混合使用與有機改造,也讓空間饒富生氣。

如此,我們能做的就很明確了:以微小的建築介入與巨大的城市效應。那如何把握這微不足道的建築介入呢?介入的微小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把握不當,極有可能成為傷害城市紋理的「傷口」。因此,我們有系統地對台北老舊的四、五層公寓以及演進過程進行研究,希望從本質來改造台北、關注我們的改造對城市肌理的影響。最後,提出能保證持續地改造的配套方案,讓更多「介入」可以發生。這微型介入針對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同時確保對原有城市紋理的尊重,提升現存的價值;致力於發掘和結合當地和現有空間資源,而不是依靠外來的建設資本;讓使用者參與和共同創作,讓使用者產生歸屬感;重點是專注於微小,是一套自下而上的介入。

微小建築介入的目的不只是滿足改善區域的需求,更是希望對更大區域提出改造的邀請,不只是單純的保留而是希望可以催化「都市保育」的整體效應。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3-曾柏庭X3M 主圖

 

提案標題:Inverted Figure & Ground – Mobile Logistics

設計者:曾柏庭 Borden Tseng

合作企業:3M Taiwan

未來的家,可不可能是一個以運輸、物流跟移動為主的空間?又可以居住又可以工作又可以運送貨物?曾柏庭建築師與智慧生活用品超過六萬種的3M Taiwan思考用科技轉換、重新架構一座城市基礎單位的可能,就像物聯網作為把各方資源連結的通道系統一樣;也許在地鐵的車廂裡,從甲地到乙地的期間,可以同時進行工作、起居生活與旅行,並思考以這樣的空間單位作為住家,生活裡的所有機能物件都可以被置換、更新,他們進一步大膽想像;把3M的菜瓜布變成隔熱板,噴砂貼紙變成貼覆牆面的絕緣材等等,讓未來的生活場所,除了可隨時移地置換風景外,便利的生活器具也隨之變化無窮。

我們提出:城市的基礎建設為高架複層式交通系統(道路、公路、鐵路、捷運、高鐵等)。此一系統不僅能提供移動及物流的功能,也能同時滿足居住與工作的需求。街廓將不再被道路劃分,取而代之的將是無邊界的、可變動的、高效率的城市2.0。

Q-Lab與3M的合作將有助於上述理念的落實。3M長期致力於基礎建設與民生用品的開發,Q-Lab則擅長利用既有的科技轉換成另類的用途。此次的研究提案,Q-Lab將廣泛轉換3M的know-how在未來的基礎建設及住宅原型上,並提出一系列3M可於2025年推行的未來產品。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4-王家祥+蕭光廷X佳龍科技 主圖

 

提案標題:Merge –融合

設計者:王家祥+蕭光廷 Jackie Wang+Henry Hsiao

合作企業:佳龍科技 Super Dragon Technology

在未來,能想像材質可以無限循環;使用者可以對同一材料,在不同的時期改變成不同樣態,重複地運用與再製嗎?將來需要不斷移動與轉換工作場合的空間型態佔大多數,加上全球暖化、資源越趨耗竭,人們日常使用的資材勢必需要被有效利用與整合。王家祥設計師、蕭光廷環境工程師與將電子廢料資源化處理的佳龍科技預想2025年時,空間、產品的材料與功能都開始融合在一起,也許研發一套材料資料庫與辨識系統以供使用,每個人可以自行設計與製造,同一種材料可以重新回到家裡被使用(例如家具家飾),環保又具經濟價值,在未來的生活空間便可以著手執行全回收零廢棄的理念。

台灣未來家庭的樣式,將因為房價不斷地攀升與低生育率而有明顯的改變,包括居住空間變小、家庭人數變少與搬家次數更為頻繁等。家具在台灣是不被重視的品項,多數人對於家具是選購以價格與實用性為主,對於家的「投資」依然是以裝潢、木作為優先,人口變少與更頻繁的搬遷,都將使得購買好家具並長期使用的意願變得更低。

設計概念是建造一個讓物質無限再生循環的家具生態系統。設計者可提供各類設計在一個平台上讓使用者選購,並針對需求與喜好進行尺寸、功能的客製。家具主要材質為佳龍科技以精練技術再製而成的環保回收材,回收材質將以不同的特性進行分類,創造出更多元的可能性,而日新月異的加工技術也將實現新的再生美學。再生材質將可被製造者輕鬆地回收再製,因此使用者可以在不同時期或需求之下任意變更部分零件進行尺寸變更、功能延伸、毀損零件修復,延伸產品的週期。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5-方瑋XWoodTek 主圖

 

提案標題:積木之家 HOUSE BLOCK

設計者:方瑋 Wei Fang

合作企業:WoodTek台灣森科

思考未來的住家,可否來自於自然而越趨於自然?!方瑋建築師與提供CLT-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系統的台灣森科,讓木結構變成一個堆疊的狀態,結合五金構件,不需用柱樑系統去劃分板跟牆,讓未來住宅結構是具彈性組織而非硬性阻隔。利用堆積產生的空隙,加上玻璃樓地板的穿透質感,讓生活空間中的水平、垂直動線都是連通與流動的,而空隙轉折處可置放生活物件,也可以是動植物生長與活動地帶,以期與環境共棲共長為自然之屋。

2025的台灣,城鄉間的人口組成結構改變,住宅的需求也開始重新定義。家─作為居住的基本原型,能夠隨著不同類型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和地點,調整空間型態的可能性變得更為重要;營造業缺工的危機也是迫切的社會議題,許多營造業也開始思考新的建造技術,來達到環保、快速、易於建造的新標準。

積木之家/HOUSE BLOCK,是一個家的原型,也是一種新時代的木構造建築系統。藉由我們創作出的L shape-空間/結構單元與台灣森科CLT營建方法的結合,發展出一套打破過去以固定結構作為框架的建築模式,具有可快速建造、空間即結構、可調整式型態特性的建築思維。我們藉由L shape單元的組織變化,讓不同的空間型態在住宅中得以自由產生,居住者可依照不同生活的需求與特性,安排與環境、人、活動之間的各種領域關係;當生活所需的空間規模需要增大或縮小的時候,整體空間也可以藉由平面與垂直方向的局部單元重組,重新整合出符合居住者需求的空間樣貌。

未來,家,將有機會成為一個變動的載體,在室內外都以一種更具自由、有趣的狀態與環境及人、動植物等,持續發展出更有機多樣的生活風景。
 
 

HOME 2025:想家計畫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2.天地棲06-曾瑋+林昭勳+許洺睿X初鹿牧場 主圖

 

提案標題:D-House

設計者:曾瑋+林昭勳+許洺睿 Wei Tseng+Chao-Hsun Lin+Ming-Jui Hsu

合作企業:初鹿牧場 Chu Lu Ranch

邊淋浴,邊看到牛在窗邊吃草的民宿,你想住住看嗎?曾瑋+林昭勳+許洺睿設計團隊與初鹿牧場合作的D-House,以廢棄稻稈作為發想的起點,設計了大面草磚牆,搭配簡單的RC鋼構及包覆建築物的鋼浪板所組成的房子,具移動性且未來讓人們可以自行換草、組裝。並以此單元房為原型,將過去長條形牛棚空間,延展轉化為新型態的連棟民宿;中間走道設置為開放性公共事務進行的空間,原本的飼料槽設計為泡腳的地方,廚房配置在走道面,一家煮菜其他家可前去搭伙,私密空間如臥室、浴廁則設置在面對牧場的方向,以此傳遞出未來居所,有著場域混雜感,並添加了許多自然野放的氣味。

如果20世紀的建築是關於類型學與形式的討論,那2025的建築所面對的方向為何?這一問題正如同我們對建築的關心,從單純形式的美與機能的合理性,到現在的問法變成建築物對環境是否友善?建築的提問從單純視覺的提問變成一種擬人法(personified)的提問。我們認為在2025年的建築應該更為激進;建築應該成為一種器官:一個消化器官。它不再是一個消耗資源的建構行為,而是一個利用廢棄物達成建構目的的產業。

在本案中我們利用農業廢棄物-稻稈,作為主要材料;它除了有極佳的隔熱係數與減噪的能力之外,還可以替農民增加額外的收入。針對這種材料特性,我們發展出一種簡易的工法來降低施作門檻,讓一般人都可以很快地建造與維修自己的家。這一方式可以降低人們對一般營造系統的依賴。

在內部空間中,我們將部分結構與家具結合(如流理台、桌椅與衣櫃等等),當人們在家中生活越久需要越多的置物空間,這些家具將會和結構產生鍵結,人們的家就越穩定;結構體已不再是發生事件的三維空間的界定者-我們讓結構產生詩意的想像。

如此一來,我們將從社會結構面(Social network)、人的身體勞動力(Human Labor)、資源回收(Up-cycle)與建築構築法(Tectonic)等方式重新去理解建築。我們創造新的建築語彙與自明性(autonomy),我們去除建築中的Form,我們討論的是Shape。建築物不再追求永恆,它會隨著時間新陳代謝:成長或消失。

>>相關連結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2. 天地棲,家的永續經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5. 智慧家,家的智能創建::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6. 感知域,家的冥想空間::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