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Le Corbusier柯比意

0
1913

關於Le Corbusier|柯比意|勒•柯比意西埃

柯比意是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是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被稱為「機能主義之父」。

柯比意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萊特Frank Lloyd Wright)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柯比意 (Le Corbusier,1887-1965年)
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年)

柯比意於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一個最負盛名的製表手工業小城拉紹德封 (La Chaux-de-Fonds),原名查理·艾杜阿·江耐瑞。由於歐洲工業化迅速發展,使這類傳統手工業陷於衰退和危機,因此柯比意從小就遇到這樣一種挑戰和選擇。是繼承其父業致力於過去傳統藝術(柯比意的父親是一位刻製手錶外殼的大師),還是傾向於勢不可當的新的工業技術。

他一生執著追求就是這樣一種衝突的結果。而他所在那所實用藝術學校的啟蒙老師勒•潑賴頓尼爾(Charles L’Éplattenier)也很早就發現了柯比意的天才。柯比意年少時求學於故鄉拉紹德封的藝術學校。第一次大戰期間在母校執教。從1907年9月,第一次離開瑞士出國旅行起,早期的柯比意進行了大量旅行考察,獲得無窮啟迪。以後他到義大利、布達佩斯、維也納去旅遊,最後於1908年春天到達巴黎

巴黎柯比意遇到了第二個老師奧古斯特•佩雷特(Auguste Perret),對柯比意後來道路產生了很大影響。佩雷特是一位工程師,特別熱衷於剛剛問世的鋼筋混凝土技術,他深信技術是建築與社會未來的希望。柯比意在佩雷特那裡學到了過去忽視的數學、機械和材料科學等。

後來,柯比意與建築大師皮特·貝倫斯(Peter Behrens)共事的經歷也讓柯比意得到了很多啟發。貝倫斯是一位熱愛旅行的建築大師,而柯比意在隨從貝倫斯的旅行經歷讓他看到了許多在法國看不到的靈感。

尤其是在希臘宏偉的雅典衛城給了柯比意無限的靈感,而在他腦海中這種經典的古典建築與他簡潔純粹的個人風格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這也為後來薩伏伊別墅的風格埋下伏筆。並深刻詮釋了他的新建築五要素思想。

薩伏伊別墅
薩伏伊別墅

柯比意的新建築五要素

1.地面層架空

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2.自由立面

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3.橫向的長窗

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4.自由平面

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5.屋頂花園

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為了加速戰後重建工作,柯比意設計了一種工業化的住宅建築系統,稱之為「多米諾」住宅(Dom-Ino house),這種建立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上的大量性建築體系,第一次擺脫了承重牆結構系統,室內空間也可以自由分隔。

柯比意解釋他這種創新不但用最少的標準構件,最簡便辦法建造起來,並且從藝術上也能創造出一種新的美學基礎,對這樣一類個體建築組合在一起會產生一種群體上的和諧和均衡,一種幾何體的有機組合美,個體是單一的、標準的,組合是多樣的、豐富的,這種新的藝術思想是柯比意自1908年就開始追求的,他把建築師的感覺和工程師的精確結合起來,這是工業化時代對建築的要求。

「多米諾」住宅(Dom-Ino house) Le Corbusier
「多米諾」住宅(Dom-Ino house)

1920~1922年,柯比意西耶將「多米諾」住宅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為「雪鐵龍」住宅(Maison Citrohan)。同「多米諾」住宅一樣,「雪鐵龍」住宅也是標準化的框架組成,就像「雪鐵龍」汽車那樣可以進行大批量生產。但它更強調進深,橫向只有一個開間,兩側由實牆支撐,內部擁有一個貫通兩層的大起居室,兒童臥室位於最上層,前面擁有一個建在平屋頂上的空中花園。在柯比意西耶看來,「雪鐵龍」提案能夠滿足健康住宅所必需的陽光、空氣、綠化三大要求。

「雪鐵龍」住宅
「雪鐵龍」住宅

 

1922年,柯比意西耶提出了所謂「不動產別墅」(Immeuble Villa)的提案。此一多層公寓由一系列標準的單元構成,其中每一單元都為上下兩層,並且擁有一個開敞的花園陽台。樓內還配有商店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儼然是一座獨立的小城,他稱之為「聯合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不動產公寓

1916年柯比意成為巴黎市民,巴黎的繁榮和重要,工業與藝術的集中,社會精英薈萃,都給了他很深的印象。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城市擁擠,道路狹窄,效率很低,環境嘈雜,他就開始蘊釀並創造一個嶄新的理想城市模式。

後來,柯比意結識了年青畫家A.歐曾方(Amédée Ozenfant)他們共同合作進行「立體主義」和「純粹主義」的藝術創作,他們追求一種純粹的形體,原始色彩、和諧均衡,一句話在工業時代的古典藝術,他們運用多觀點透視,正常物體的變形等手法,變換著他們的藝術風格,他們還創辦了一個雜誌《新精神》(L’Esprit nouveau),宣揚前衛藝術精神。在雜誌的第4期中,柯比意西耶和歐曾方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純粹主義》,文章將純粹主義從繪畫延伸至所有造型表現領域,提倡以基本幾何形體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純粹主義的機器美學。

他的此一美學觀點在1923年出版的《走向新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原名應為《走向建築》,但在翻譯成英文時被錯譯成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後即以此聞名)一書中得到全面闡述。在這裡,他發表了不少論文,並正式用柯比意的名字,也是在這裡,柯比意提出他的名言「房屋是居住的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to live in)。

當然,他並不相信房屋真如機器一樣,他強調的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上的創造」(Apure creation of the spirit),是一種兼有機能和精神上的想像。柯比意還認為建築必須創造一種新的社會上的和諧,也和其他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樣,他們的城市設計是要解決城市社會問題,要為人類創造一種新的社會秩序。

柯比意大聲指出:

「住宅是造起來住人的」,它需要充足的光線、新鮮的空氣、乾淨的地板、合用的傢俱,它不需要關不嚴的路易XX式的窗子、抹著加纖維的灰漿以模仿石頭的落滿灰塵的牆面、100公斤重塞滿房間充斥蒼蠅屎的大吊燈、鋪著錦鍛鬆鬆軟軟的安樂椅以及老虎窗斜屋頂。

從「多公尺諾」住宅到「雪鐵龍」住宅,再到「不動產別墅」,從庫克別墅到薩伏伊別墅,柯比意西耶的終極目標是要建設一種與傳統城市截然不同的能夠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和汽車時代的現代城市,他稱之為「光輝城市」(La Ville radieuse)。

建築是最高的藝術

它達到了柏拉圖式的崇高

數學的規律

哲學的思想

由動情的協調產生的和諧之感

這才是建築的目的_Le Corbusier

1959年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 國立西洋美術館

東京 ,日本

 

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西洋美術展覽設施,該館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裡,最早建於1959年,建築總面積4399平方公尺,其中展廳面積:1533平方公尺。館內收藏展示已故松芳幸次郎的作品集和大量的中世末期至20世紀的西洋美術作品約2200餘件。

國立西洋美術館位置圖,源自網路

國立西洋美術館的緣起

國立西洋美術館之所以有如此多大師的作品,要感謝在20世紀初的一位收藏家——松方幸次郎。松方幸次郎是川崎造船所(現在的川崎重工業)當時的社長,又有藝術眼光又有經濟實力,於1916年起開始在歐洲收集藝術品,據說他的目的是收集到一萬件藝術品,回日本美術館,然後讓日本的年輕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藝術。後來因為戰爭以及各種原因,松方幸次郎的收藏品流落在了歐洲各地,一批大概有400多件的藝術品被法國政府收了起來。

後來日法建交,日本政府提出返還松方幸次郎的藏品,法國政府同意了,但條件是需要由法國建築師建一座美術館,來陳列收藏這些藝術品,於是在日本便有了柯比意西耶大師的國立西洋美術館。而這四百多件藝術品也成為了國立西洋美術館最初的館藏。

柯比意《馬戲團 女性與馬》(1929)

另外,據說當年法國建羅丹博物館的時候,松方幸次郎在經濟上給法國政府提供了很多資助,將羅丹的石膏原作全部翻製成青銅像,每件鑄兩個,資助條件之一就是松方幸次郎可以擁有其中之一,所以國立西洋美術館擁有這麼多羅丹的作品。

國立西洋美術館「可生長美術館」的詮釋

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早期「可生長美術館」概念的實現。在他一生的建築生涯中,只有在印度的兩件作品和在日本實現了該想法。建築像是螺旋的貝殼一樣可以向外側無限增長,將來當需要擴建的時候,可以把原有建築向外側擴展。「可生長美術館」並非單純地像花捲一般向外盤旋,而是在內部形成四條向四方發散的通路,將建築的整體構成有力地統一起來。

國立西洋美術館模型,源自網路

這種被柯比意稱為「可生長美術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比意的一張草圖上。

柯比意草圖,源自網路

國立西洋美術館的設計

20世紀50年代,法日兩國政府共同聘請著名建築家柯比意擔任設計,而他的日本學生前川國男(1905-1986)、阪倉准三(1904-1969)、吉阪隆正(1917-1980)三人負責具體的實施。1959年5月國立西洋美術館正式竣工,2007年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產(建築物)」。2016年,柯比意分佈在全球的17處建築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國立西洋美術館位列其中。

這是柯比意日本設計的唯一的建築,卻為日本帶來巨大而長遠的影響。

美術館位於東京台東區的上野公園裡,是一個三層的方體建築,各邊排列 7 根現場澆置混凝土圓柱,立面非常樸素,清水混凝土和小石頭構成的灰色立面,相當的純淨。地面層架空,模數柱網,牆柱分離等等柯比意的建築理論一目瞭然,廣場的鋪地和建築立面的長方形分割,相映成趣。

國立西洋美術館,源自網路

國立西洋美術館模型,源自網路

國立西洋美術館的空間設計主要有7項要素:

1、視覺通透的地面層

2、中央內庭

3、主要入口位於建築物的中央內庭

4、以坡道的方式引導參觀者由中央內庭進入二樓展覽空間

5、長廊狀的展覽空間可以無限地由中央內庭向外以螺旋配置增建

6、隱性卍字平面秩序與立面四向開口

7、展覽空間以自由平面的方式進行展覽品設置與無動線規劃

國立西洋美術館平面圖

柯比意原設計想法:從室外空間到中庭入口的這段距離是完全室外的。在地面層的這部分空間只能感受到單純的柱網,而作為整個建築的中庭,則隱藏在比較深遠的位置。也就是說,訪客在進入建築之前要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來感受來自二層懸挑空間的壓力,這已經超越了薩伏伊別墅中一間柱距的挑空,繼而形成了一個介於建築內外之間的場域。

國立西洋美術館平面設計採用地面層退讓,並且做出挑高大廳,營造了非常好的空間序列,讓整個觀戰過程富有視覺沖擊力。地面層外圍是主入口,並且利用地面層架空做出門前前導空間,方便人群集散和活動。中間是一個大展廳,外圈是環形的服務區,包括問詢、售票、洗手間、休息等機能。地下室是特設展廳,地面層和二層是常設展廳。在二層修建了屋頂花園,給觀展者帶來心靈上的放鬆。

室內展廳,圖片源自網路

柯比意的手繪草圖

國立西洋美術館立剖面圖,源自網路

一層的中央為天窗採光的挑高中庭,柯比意西耶把它命名為「19世紀大廳」。進入中庭,才算是真正進入到了美術館內部。從配置來看,中庭是整個呈現盤旋形態的美術館的核心,它位於屋頂三角形採光井的下面,貫穿建築各層、各區,不但是一切動線的起點,更是這個盤旋形態唯一的一個視覺中心。在這裡,柯比意完成了一系列元素的統合:建築、光、矮牆、坡道、柱、不規則的天井、人……

中庭現在成為了羅丹雕塑的展示空間。在中庭中,一層到二層採取坡道連接,游覽者可以一邊欣賞雕塑,一邊步行。柯比意對於坡道的喜愛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的建築中總是看到坡道的身影。挑高大廳中坡道穿插,營造出富有韻律的空間美感。坡道作為交通動線連接了雕塑展廳、夾層平台、二層展廳,並且隨著坡道的升高視線與展廳、露台、雕塑等相互感受、趣味盎然。

二層展廳的天花板由高低兩個部分組成。較低的部分高度2.26公尺,正好和柯比意的「比例人」的高度相同,較高部分天花板高度正好是較低部分的兩倍,即4.52公尺。

中庭空間,源自網路

19世紀大廳©Anita Pravits

圖片源自網路

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後,日本提高了公共建築的耐震基準,為了增強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抗震性,1998年在不改變原有設計的條件下,決定採用新的抗震方法——將建築整體抬起,在柱子的下方放置可以吸收地震力的免震膠墊。這樣參觀者、美術品得到了保護,柯比意的建築也不需要進行改變。

國立西洋美術館於1998年進行了免震改造 Le Corbusier 柯比意
國立西洋美術館於1998年進行了免震改造

國立西洋美術館的收藏

以下展示,松方幸次郎從1910年代中期到1920年代中期收藏的部分西洋美術作品。

克勞德・莫奈《睡蓮》,布面油畫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戴帽子的女人》,布面油畫

弗蘭克・布朗溫《共樂美術館構想俯瞰圖》,紙上水彩、鉛筆

The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 結語

縱觀柯比意整個的設計生涯,國立西洋美術館出現在大師的暮年。這個階段,柯比意剛剛完成了拉圖雷特修道院,又即將開始人生中最重量級的設計:昌迪加爾的城市整體規劃。如此看來,國立西洋美術館亦是柯比意粗野主義中的一章,無論用材還是設計方式,都與同時期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呈現出了有趣的一致性。但從國立西洋美術館可生長的思維來看,無論柯比意是否用盡了心血,柯比意都借此更進一步的對話了自己。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