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佐佐木先生前往美國拜訪他學生時代便相當仰慕的西班牙-墨西哥建築師菲利克斯・坎德拉(Felix Candela),並參觀了坎德拉在墨西哥設計的HP殼狀結構作品群,同時也獲得與坎德拉對談的機會,這對他來說是相當寶貴的經驗。佐佐木先生在大學3、4年級時,便對由建築家丹下健三與結構技師坪井善勝合作設計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1964),以及被譽為「空間魔術師」的坎德拉所設計的HP殼狀結構等特殊的殼狀空間結構產生濃厚興趣。
佐佐木先生表示,他明確意識到骨架構造與空間構造這兩大結構體系,是在21世紀之後。難波和彥曾提及,這與佐佐木先生開始在名古屋大學任教有很大的關聯。佐佐木先生表示,他有意識地進行相關研究,是從1999年在名古屋大學成立研究室之後開始,並於2001年左右,研究才真正步上軌道。當時,他受到《GA JAPAN》雜誌的委託,進行名為「モダンストラクチャアーの原型」(現代結構的原型,Prototype of Modern Structure)的連載,為期約一年半。透過調查從帕德嫩神廟、萬神殿到現代,從密斯到高第等他感興趣的結構歷史,並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他才開始明確地意識到這兩大結構體系。
磯崎新得知此事後,表示相當感興趣,並建議他將此命名為「流動構造」(Flux Structure)。之後,磯崎新也為另一種結構最佳化方法——擴展ESO法所產生的流動體狀結構命名,再次展現其對佐佐木先生的賞識。在致力於結構最佳化方法的研究開發之前,佐佐木先生與磯崎新共同提案的「中國國家大劇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1998)競圖案,由於在設計恣意的自由曲面結構時遭遇許多困難,讓他深刻感受到開發更有效率的理論性結構設計方法之必要性,這也促使他之後在大學進行理論性的結構最佳化方法研究與程式開發,而這正是「流動構造」(Flux Structure)的起點。許多新創科技的發展,往往是為了要解決既有的問題,進而產生劃時代的創新,佐佐木先生的「流動構造」(Flux Structure)亦是如此。
此設計論並非在設計時恣意地創造形狀,而是先尋找合理的形狀後再進行設計。高第是透過模型實驗來達成此目的,而佐佐木先生則是運用「最小化應變能」的理論性結構最佳化方法,結果與實驗方法殊途同歸。磯崎新很快地便在「北方町生涯學習中心きらり」(Kirari Kita-kata Town Community Center)(2005)中提供了將此方法應用於實際作品的機會。磯崎新不愧是建築界公認的知識巨人,展現出廣闊的胸襟。他並未侷限於後現代主義,也對後現代主義之後的高科技建築展現出高度的關注,足見其不凡的視野。
這本amazon jp好像沒送台灣
其實,已經從amazon.jp下訂,而且已經收到實體書籍,在文章末補拍翻閱書本的影片。
不過誠品跟momo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