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於北美館登場

0
2516

受到各界矚目的《建築之境:路易.康》建築展,於2015年3月28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揭開序幕,為二十多年來首見的路易.康國際巡迴回顧展。路易‧康的 作品橫跨近一世紀,從1950年代較早期的耶魯大學藝廊、沙克研究中心,至2012年才完成的佛蘭克林‧羅斯福四大自由紀念公園,其作品廣泛探討建築與科 學、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與觀察,回歸到建築的本質,及與自然地景的巧妙結合。本展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於記者會中提道,「這是歐洲舉辦第一次這麼大規模的路易、康回顧展,有別於以往傳統的回顧展以年代梳理,而是以主題性策展的方式,將 路易‧康的作品和概念透過這六大特色呈現給觀眾。」

本展由德國威察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賓州大學建築檔案中心(Architectural Archiv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與鹿特丹荷蘭建築博物館 (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 簡稱NAi)共同合作策畫,自2013年起在荷蘭鹿特丹德國挪威奧斯陸、英國倫敦等地陸續巡迴展出,皆廣受好評,這次巡迴至臺北市立美術館也同樣備受 期待,其展期自3月28日起至7月5日。

路易斯.康(Louis Kahn, 1901-74)一向被奉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與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科比意(Le Corbusier)、密斯(Mies van der Rohe)並列。展覽以「建築之境」為名,意在突顯路易‧康之建築及其理論所傳達的建築真諦。

他被譽為建築界的詩哲,其建築以多重的空間組構及精湛的光線處理手法為標誌。路易‧康以洞察古典建築的基礎,再藉由慣用的抽象手法,將建築轉化為與人共感的 現代性象徵,帶有永恆的紀念性。本次展覽挖掘出路易‧康重要設計草圖與少為人知的都市改造計畫,對他的建築思想形成,以及早期執業生涯有所廓清。近200 件建築模型、手稿、素描、照片、私人物件等,並透過7部當代建築師的訪談影片,評估當代建築論述對康的接受度以及他的重要性。

展覽以 路易.康的生平介紹揭開序幕,之後銜接六大主題,分別是.城市(CITY).、.科學(SCIENCE).、.住宅(HOUSE).、.地景 (LANDSCAPE).、.集合群組(COMMUNITY).、.永恆(ETERNAL).,鋪陳出路易.康的建築之路。作為建築師的執業初期,路易‧ 康一直在家鄉費城從事住宅設計和城市規劃,直到1950年代末期,才踏入公共建築領域,設計了美術館、研究大樓、學校教堂、猶太教堂,甚至國會大廈等。

.城市(CITY).區展出康於費城的都市計畫及住宅建案,發展出獨特的都市建築理念;展場入口「費城塔(City Tower)」模型,歸類於.科學(SCIENCE).區展品,康解析DNA結構體,將設計概念與自然及生物物理學連結。此一創新大膽的嘗試,也啟發了往 後日本代謝派運動;.住宅(HOUSE). 的計畫案展現康對住宅設計所要求的空間秩序及功能主義,其建物的材質與裝潢,也受到當時美國美術與工藝運動的影響。「自然」在康的設計中是相當重要的理 念,建築物如何融入及適應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在.地景(LANDSCAPE).介紹的沙克生物醫學中心(Salk Institue for Biological Studies),展現了康貫徹以「古老遺蹟包覆著建築」的理念;「建築物的用途是什麼」、「什麼才是建築的最終目的?」,.集合群組 (COMMUNITY).裡的設計案,將社區視為都市規劃的核心,考量社區整體呈現及「服務」與「被服務」的空間。其中設計案「猶太社區中心 (Jewish Community Center)」堪稱康建築設計的重要轉捩點,其平面圖及建構模矩的設計帶有科學性的思維。現代主義認為建築最重要的就是當代性,以現代化的輕量結構建材及規格化量產的建築構件,大為減低建築的時間及金錢成本。在.永恆(ETERNAL).展區的孟加拉達卡中央政府特區,康以基本形式的語彙,多重空間的組 構及對光線的處理與掌控,皆極致地發揮了他的建築理念。

路易‧康偉大的作品不只存在過去,成為歷史,而是超越時空限制,永恆地影響噹 代的建築,展中也加入當時一同與路易康工作同仁,與現代建築師的訪談,讓觀眾更能瞭解路易康的概念及作品,如何持續影響噹代建築,策展人也透漏希望透過此 展巡迴至台灣的難得機會,瞭解台灣年輕建築師對路易‧康的想法及迴響。

在教育推廣部分,北美館於開幕當週(3/27、3/28)安排 由德國威察博物館暨本展策展人Jochen Eisenbrand及借展單位賓州大學建築檔案中心主任暨策展人William Whitaker 的講座,並播放由 Kahn 的兒子納森尼爾.康(Nathaniel Kahn)執導,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紀錄片.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2003)。藉由學術演講及紀錄片等視角,提供給觀展民眾對路易‧康其人及建築哲思更多層次的認知與解讀。

本展特別感謝以下贊助單位,得以凝聚資源,讓臺灣民眾得以欣賞這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本展贊助單位包括全球贊助單位的施洛華世奇、文化部、歌德學院,以及大隱開發與甲桂林廣告。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建築之境:路易‧康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展期:2015年3月28日至2015年7月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展覽室E、F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20:30

Louis I. Kahn 簡介

1901
3 月5日本名李奇爾雷茲.舒姆洛夫斯基(Itze-Leib Schmuilowsky)的路易.伊撒多.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於當時俄羅斯的貝爾諾(Pernow, 現為愛沙尼亞的Parnow)。父親是裡伯.舒姆洛夫斯基(1875-1963),母親是貝爾娃.敏澤勒維奇(1876-1949),他們有四個孩子,路易是他們的第一個小孩。

1904
臉部與手受到嚴重灼傷,烙下無法復原的傷疤。父親獨自移民至美國,母親帶著小孩移居愛沙尼亞的沃瑟島(現在的薩雷馬島)。

1906
與母親、弟妹抵達美國費城的港口。他的父親當時已改名為利奧波德.康,將妻兒安置在移民所聚集的貧民窟。康的雙親在紡織廠工作。

1907
就讀費城的公立學校,在校期間,康在美術與音樂方面表現優異。

1915
成為美國公民,他的父親正式將姓氏從舒姆洛夫斯基改為康。

1916-1920
進入費城中央高中,為了幫助家計,他在戲院演奏鋼琴為默片配樂。

1920-1924
就讀於賓州大學的藝術學院,出身法國美術學院的克瑞是他的教授之一。

1924-1927
進入約翰.莫理特和威廉.李的建築事務所擔任繪圖工作,曾繪製「建國150週年紀念展」的設計草圖,此展於1926年5月在費城開幕。

1928
啟 程赴歐旅遊,首先走訪英國比利時荷蘭。當時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在這裡我遇到了我想要拜訪的建築師」,他認識了克拉美、史塔以及伯拉赫,這是他第一次 接觸當時剛剛興起的歐洲功能主義,應該也是唯一的一次。之後他繼續探訪了德國、北歐、裡加(母親的出生地)、義大利,途中完全許多素描創作。

1929
返回家鄉美國後,進入大學的老師克瑞的事務所工作,主要是負責策劃1933年於芝加哥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進步的世紀」。

1930
與艾絲特.以斯列裡(1905-1996)在費城結婚,她是一位神經學家的研究與行政助理。女兒蘇安於1940出生。

1931
最早為人所知的文章《素描的價值與目的》刊登於T-Sqaure Club Journal (1931年五月號)。

1932-34
組織「建築研究社」,針對費城的住宅現況進行研究,提出住宅興建、貧民區整頓計畫,並提倡創新的興建工法。

1935
通過建築師考試,開設建築事務所。第一個委託案是一座猶太會堂,於1938年完工。

1939
結識了艾德蒙.培根,此人後來擔任費城都市計畫委員會的主任。

1941
與喬治.豪爾合作共同爭取戰時住宅計畫,奧斯卡.史托諾洛夫隨後加入,豪爾在1943年2月離開。往後幾年,康與史托諾洛夫共同設計了七個勞工社區,其中五個計劃建造完成』,包括位於賓州克茲維爾的卡沃住宅社區(1941-44)。

1943
與史托諾洛夫聯合出版《為什麼都市規劃是你的責任》,這是有關戰後都市計畫的入門書,共賣了十一萬本。隔年又出版《你與你的社區: 社區規劃的入門》,後來加入新成立的美國規劃師與建築師協會,主要聚焦戰後城市規劃的議題。

1944
首度發表《紀念性》,這是康第一篇長篇的建築論述。

1945
結識剛從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畢業的安.婷(1920-2011),任用她為建築師在事務所工作。工作期間兩人日久生情,兩人的女兒亞莉珊卓拉.婷在1954年3月誕生於義大利羅馬。

1946
著手進行費城市中心的整頓計劃,提出的「三角地帶重整計畫」(1946-48)並未獲得採用。

1947
正式結束與史托諾洛夫的合作關係。獨力完成的韋斯住宅(1947-50)獲頒美國建築師協會獎章。擔任耶魯大學客座評論,開始與菲利浦.強生、文森史考利、巴克敏斯特.富勒以及約瑟夫.亞伯斯互動頻仍。

1949
前往巴勒斯坦擔任緊急庇護所的顧問。

1950
在羅馬美國學院進行為期三個月進駐計畫。偕同考古學家法蘭克.布朗以及學院其他同伴參觀羅馬市區,考察近郊的卡拉卡拉浴場、塔爾奎尼亞、哈德良別墅以及奧斯提亞古城。

1951
與幾位同伴展開為期三週的埃及與希臘之旅,包括景觀建築師喬治.佩同。在開羅薩卡拉與吉薩金字塔素描寫生。返回羅馬後,康得知他獲選擔任耶魯大學藝廊擴建的設計(1951-53)。

1952
開始與安.婷著手進行費城塔計畫(1951-53,未實現)。

1953
開始接觸工程師勒.李克雷,他是研究空間桁架的重要學者。往後的幾年兩位的友誼日漸深厚,也曾共同開課。獲頒美國建築師學會研究獎,表揚他對建築教育的貢獻。

1954
完成紐澤西州特倫頓市附近的尤恩鎮猶太社區中心的構圖。康後來自陳,在設計公共澡堂社區中心構圖時,他找到了自已。

1955
辭 去耶魯大學教職,開始在賓州大學藝術學院授課,成為該校某個的體系核心人物,這個體系就是後來知名的「費城學派」。與他志同道合的同事包括羅伯特.文丘 裡、羅馬多.裘格拉、羅伯特.格迪斯、伊恩.馬克哈格、羅伯特.勒.李克雷。康在賓州大學開設的「大師班」,總計超過400人完成此學程,其中包含來自世 界各地四十幾個國家的國際學生。

1956
結識結構工程師奧古斯特.柯曼丹特(1906-92),他是相當重要的混凝土建築技術專家,在康60與70年代的主要作品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1957
接受委任設計賓州大學理察茲醫學研究大樓(1957-60),此作品讓康的「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的建築論述開始受到國際重視。

1958
認識哈莉耶特.派提森。兩人墜入愛河,並於1962年11月生下納森尼爾。60年代後期,兩人開始有事業上的合作,主要是針對派提森對於景觀建築與場地規劃的興趣。

1959
展 開為期兩週的歐洲之旅,於法國南部的卡爾卡松以及阿爾比寫生。參加於荷蘭奧特洛舉辦的國際現代建築會議,並且結識史密森夫婦、丹下健三、亞多.范艾克等多 位建築師。會議之後參觀柯比意設計的廊香教堂。10月10日於匹茲堡卡內基工學院演說,題目為《科學與藝術的秩序》。

1960
美國大使館與官邸的提案(1959-62),前往安哥拉羅安達研究勘查基地。參加日本東京的世界設計大會。

1961
紐 約現代美術館展出「理察茲醫學研究大樓」建築展。獲得葛拉翰基金會資助,研究費城交通與都市規劃。開始和雕塑家野口勇合作紐約河岸公園的列維紀念遊戲場家 野口勇合作紐約河岸公園的列維紀念遊戲場家野口勇合作紐約河岸公園的列維紀念遊戲場家野口勇合作紐約河岸公園的列維紀念遊戲場

1962
事務所遷至費城胡桃街1501號,擁有更大的運用空間。康的事業於此階段已日趨國際化。史考利出版『路易.康』一書,這是第一本康的研究專書。收到印度管理學院的委託案(1962-74),前往亞美達巴德。

1963
前往巴基斯坦達卡(今天的孟加拉達卡),進行東西巴基斯坦法定的國民議會大樓(1962-83)的場勘。在往後的十年之間,康往返印度半島超過四十次。

1965
與史考利一同前往蘇聯,參加由美國政府資訊服務部資助的「美國建築」展。著手進行位於賓州梅迪亞的道明會修道院聖卡特琳.德.李奇(1965-69,未實現)的初步設計。

1966
紐約現代美館舉辦回顧展「路易.康建築」。被賓州大學指定為「保羅.菲利浦.克瑞」建築教授。

1967
受到以色列建築師蘭姆卡密的推薦康受委任設計胡瓦猶太會堂(1967-74,未實現),康後來也加入由耶路撒冷市長泰迪.柯烈克耶路撒冷委員會,提供城市未來發展的諮詢。

1969
前 往威尼斯出席個展「會議廳」的開幕典禮,此展於總督宮舉行。「會議廳」是康在歐陸唯一的計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舉辦「路易.康:工作流程文件展」,展覽 的畫冊經過改編與添增更多內容後,就是「路易.康全集」(Westview出版社)。康也參加了此展的開幕典禮,並講述「靜默與光線」相關的主題。

1970
參加伊朗伊斯法罕舉辦的國際建築大會。康在1973年重返伊朗,與丹下健三共同合作設計阿巴斯阿巴德,這是德黑蘭的一個衛星城市。

1971
東西巴基斯坦兩方發生內戰,隨後孟加拉獨立,康的巴基斯坦國會的設計案並未因此停頓。底特律舉辦的美國建築師學會上,獲頒金獎。獲獎演說的題目是《房間、街道以及人間協議》。

1972
獲頒英國倫敦皇家建築學院金獎。德州沃斯堡的金貝爾美術館開幕。

1973
美國政府資訊服務部贊助,康在布魯塞爾、法蘭克福與巴黎等地巡迴演講。途中前往摩洛哥拉巴特,進行一個河岸邊的文化商業中心提案的場勘。在紐約一場慶祝酒會上發表羅斯福四大自由紀念公園的設計。

1974
前往達卡簽訂孟加拉政府特區擴建設計的合約。前往特拉維夫討論在以色列進行中的各項案件。前往印度一週,勘查印度管理學院建物的狀況,並探望了友人博克利西那.多西。從印度亞美達巴德返回費城時,在紐約賓州車站因心臟病發,溘然離世。

>>主要作品清單

城市 CITY

三角地帶重整計畫, 賓州費城, 1946-48(未實現)
Triangle Redevelopment Project,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46-48 (unbuilt)

交通研究(Traffic Studies), 費城賓州, 1951-53(未實行)
Traffic Studie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51-53 (not implemented)

米爾克里公共住宅計畫, 賓州費城, 1951-63
Mill Creek Project,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51-63

科學 SCIENCE

費城塔計畫, 賓州費城, 1952-57 (未實現)
City Tower Project,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52-57 (unbuilt)

理察茲醫學研究大樓, 費城賓州大學, 1957-65
Alfred Newton 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and Biology Buildi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1957-65

艾克瑟特學院, 圖書館與食堂, 新罕夏布州艾克瑟特鎮, 1965-72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 and Dining Hall, Exeter, New Hampshire, 1965-72

耶魯大學藝廊, 康乃狄克州紐哈文市, 1951-53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New Haven, Connecticut, 1951-53

耶魯英國藝術中心, 康乃狄克州紐哈文市, 1969-77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New Haven, Connecticut, 1969-77

住宅 HOUSE

瑪格麗特.艾許裡克住宅, 賓州費城栗樹丘, 1959-62
Margaret Esherick House, Chestnut Hill,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59-62

諾曼與朵麗絲.費雪住宅, 賓州哈特伯勒, 1960-67
Norman and Doris Fisher House, Hatboro, Pennsylvania, 1960-67

史帝芬與托比柯曼住宅. 賓州華盛頓堡, 1971-73
Steven and Toby Korman House, Fort Washington, Pennsylvania, 1971-73

傘屋, 1944 (未實現)
Parasol House, 1944 (unbuilt)

地景 LANDSCAPE

金貝爾美術館, 德州沃斯堡, 1966-72
Kimbell Art Museum, Fort Worth, Texas, 1966-72

沙克生物醫學中心, 加州拉霍亞, 1959-65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La Jolla, California, 1959-65

列維紀念遊戲場, 紐約河岸公園, 1961-66(未實現), 野口勇共同創作
Levy Memorial Playground, Riverside Park, New York. 1961–66 (unbuilt), With Isamu Noguchi

美洲交流中心 B, 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1963-69(未實現)
Interama Community B, Miami, Florida, 1963-69 (unbuilt)

集合群組 COMMUNITY

唯一神派第一教堂, 紐約州羅徹斯特市, 1959-62
First Unitarian Church, Rochester, New York, 1959-62

道明會修道院, 聖卡特琳.德.李奇, 賓州梅迪亞, 1965–69
The Dominican Motherhouse of St Catherine de Ricci, Media, Pennsylvania, 1965–69

密克維猶太會堂, 賓州費城, 1961-72 (未實現)
Mikveh Israel Synagogu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61-72 (unbuilt)

胡瓦猶太會堂, 以色列耶路撒冷, 1967–74 (未實現)
Hurva Synagogue, Jerusalem, Israel, 1967–74 (unbuilt)

猶太社區中心, 尤恩鎮(特倫頓市附近), 紐澤西州, 1954-59
Jewish Community Center, Ewing Township (near Trenton), New Jersey, 1954-59

六百萬猶太人, 受難紀念碑, 紐約巴特裡公園, 1966-72 (未實現)
Memorial to the Six Million Jewish Martyrs, Battery Park, New York, 1966-72 (unbuilt)

藝術中心, 學院與表演藝術劇院, 印第安那州韋恩堡, 1961-73
Fine Arts Center, School and Performing Arts Theater, Fort Wayne, Indiana, 1961-73

永恆 ETERNAL PRESENT

印度管理學院, 印度亞美達巴德, 1962-74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hmedabad, India, 1962-74

謝爾邦格拉區, 孟加拉中央政府特區, 孟加拉達卡, 1962-83
Sher-e-Bangla Nagar, Capital of Bangladesh, Dhaka, Bangladesh, 1962-83

佛蘭克林.羅斯福四大自由紀念公園, 紐約羅斯福島, 1973–2012
Franklin D. Roosevelt Four Freedoms Park, Roosevelt Island, New York, 1973–2012

>>相關圖片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1 展場入口-費城塔(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2 展場入口-費城塔(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3 費城塔(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4(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5(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7(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8(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09(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1(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3(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4(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5(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7(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8(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19(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1(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3(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4(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5(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7(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8(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29(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30(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31(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32(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

 

建築之境 路易‧康 Louis Kahn – 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展展場相片 – Photo 33(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