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選出戰後最重要的25件建築,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入選

0
2354

2021年8月2日,《紐約時報》的時尚雜誌單元公佈了其選出的「戰後最重要的25個建築」(The 25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王澍、陸文宇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入選,也是本次入選的唯一中國建築和建築師。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選出的建築包括柯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密斯·凡·德羅的范斯沃斯住宅、阿爾瓦·阿爾托的珊納特塞羅市政廳、路易斯•康的沙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巴拉甘的巴拉甘自宅、莉娜•博•巴爾迪的聖保羅龐培亞文化中心、佐倫·皮亞諾和理查德·羅傑斯的龐畢度中心、約翰·伍重的雪梨歌劇院等世界現當代建築最重要的建築師作品。
參與此次評選的是三位建築師,三位記者和兩位設計師,包括Toshiko Mori、Annabelle Selldorf、Vincent Van Duysen三位建築師,Tom Dixon、Es Devlin兩位設計師、Kurt Soller、Nikil Saval、Tom Delavan三位記者。

他們認為這些建築不僅對重塑整個世界帶來影響,並且自這些建築誕生直至現在仍然持續帶來影響。評選不僅考量到建築類型、美學、民族、社會等方面,同時也考量到永續發展、環境保護,對材料的使用等方面。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評選者們認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完成不僅確立了王澍、陸文宇兩位建築師在世界當代建築設計的地位,同時也為中國在世界當代建築設計地位的重新確立發揮了巨大作用。建築師將設計風格、材料與尺度大膽地結合,既非對現代技術的絕對崇拜,又非對過去傳統的過度誇耀,成片的木窗與蒙德里安式的混凝土並肩而立,不規則的窗戶從純白色的牆面顯露出來。

建築外立面上的走道,竹編欄桿的上升下降,構成了外立面上的圖形線條,波浪形的屋頂構成建築頂部曲線。王澍曾將他們的設計風格比作中國文人的處事風格,即將書法、繪畫和詩歌作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而不單純是技藝的呈現。

象山校園正是文人表達和技藝的結合,王澍和陸文宇共同將一個古老民族的傳統與現代有效調和,建立了兩者之間的重要對話。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王澍、陸文宇

戰後最重要的25個建築(The 25 Most Significant Work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名單

按完成時間順序排列

1. 巴拉甘自宅(墨西哥城,1948年),建築師:路易斯·巴拉甘

2. 范斯沃斯住宅(美國伊利諾伊州普萊諾,1951年),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3. 新古爾納村規劃(埃及盧克索,1952年),建築師:哈桑·法西

4. 珊納特塞羅市政廳(芬蘭於韋斯屈萊,1952年),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

5.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8年),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6. 香川縣廳舍(日本香川縣,1958年),建築師:丹下健三

7. 凱裡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大樓(義大利威尼斯,1959年),建築師:卡洛·史卡帕

8. 拉圖雷特修道院(法國艾布舒爾阿佈雷倫地區,1960年),建築師:柯比意

9. 乾草堆山工藝學院(美國緬因州鹿島,1961年),建築師:愛德華·拉華比·巴恩斯

10. 薩爾克生物研究所(美國聖地亞哥,1965年),建築師:路易斯·康

11. 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加拿大蒙特婁,1967年),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

12. 約翰遜出版公司大樓(美國芝加哥,1971年),建築師:約翰·穆圖薩米

13. 雪梨歌劇院(澳洲雪梨,1973年),建築師:約翰·伍重

14. 萊斯阿克斯滑雪場(法國薩伏伊,1974年),建築師:夏洛特·貝裡安

15. 阿爾伯特·范·瓦森霍夫住宅(比利時聖特馬頓萊特,1974年),建築師:朱利安·蘭彭斯

16. 龐畢度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建築師:佐倫·皮亞諾和理查德·羅傑斯

17. 印度管理研究所(印度班加羅爾,1983年),建築師:巴克裡希納·多西

18. 聖保羅龐培亞文化中心(巴西聖保羅,1986年),建築師:莉娜·博·巴爾迪

19. 瓦爾斯溫泉浴場(瑞士瓦爾斯,1996年),建築師:彼得·卒姆托

20. 甘多小學(布基納法索甘多,2001年),建築師:弗朗西斯·凱雷

21.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中國杭州,2007年),建築師:王澍、陸文宇

22. 達卡清真寺(孟加拉國達卡,2012年),建築師:瑪麗娜·塔巴蘇姆

23. 彩色理論系列小屋(美國芝加哥,2014-2016年),建築師:阿曼達·威廉姆斯

24. 530公寓改造(法國波爾多,2017年),建築師:拉卡頓-瓦薩爾建築師事務所

25. 由眾多設計師設計建造的國際太空站

戰後最重要的25個建築 作品圖片

巴拉甘自宅/路易斯·巴拉甘 Luis Barragan/墨西哥墨西哥城,1948年

攝於2013年 ©Magda Biernat/OTTO

范斯沃斯住宅/密斯·凡·德·羅/美國普萊諾,1951年

攝於1997年 © George Lambros

新古爾納村規劃/哈桑·法西/埃及盧克索,1952年

圖源:UNESC官網

珊納特塞羅市政廳/阿爾瓦·阿爾托/芬蘭於韋斯屈萊,1952年


攝於1955年 ©Eino Mäkinen/Alvar Aalto Foundation

西格拉姆大廈/密斯·凡·德·羅/美國紐約,1958年


攝於1958年 ©Ezra Stoller/Esto

香川縣廳舍/丹下健三/日本高松,1958年

香川縣廳舍 ©丹下都市建築設計

奎里尼·斯坦帕利亞基金會/卡洛·史卡帕 Carlo Scarpa/義大利威尼斯,1959年

攝於2011年 ©Ettore Bellini/courtesy of the 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 Venice

拉圖雷特修道院/柯比意 Le Corbusier/法國埃沃,1960年

攝於2013年 © F.L.C./ADAGP, Paris, via 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New York 2021, photo by Couvent Sainte-Marie de la Tourette

乾草堆山工藝學院/愛德華·拉華比·巴恩斯Edward Larrabee Barnes/美國鹿島,1961年

圖源:乾草堆山工藝學院官網

沙克生物研究所/路易·康美國拉霍亞,1965年

攝於2013年 ©Amanda Kowalski

蒙特婁世博會美國館/巴克敏斯特·富勒/加拿大蒙特婁,1967年

攝於2017年 ©Aaron Vincent Elkaim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約翰遜出版公司大樓/約翰·穆圖薩米/美國芝加哥,1971年
©John H. White from wiki
13雪梨歌劇院/約翰·伍重/澳洲雪梨,1973年
©Bernard Spragg. NZ
Les Arcs滑雪場/夏洛特·貝里安/法國薩瓦,1974年
攝於2018年 ©Agence Merci
阿爾伯特·范·瓦森霍夫住宅/朱利安·蘭彭斯/比利時聖特馬頓萊特,1974年
攝於2021年 ©Juliaan Lampens/courtesy Museum Dhondt-Dhaenens, Belgium. Photo by Vannevel
16龐畢度中心/佐倫·皮亞諾和理查德·羅傑斯/法國巴黎,1977年
攝於2018 ©G. Meguerditchian/Centre Pompidou, 2020

印度管理研究所/巴克裡希納·多西/印度班加羅爾,1983年
圖源:hiddenarchitectu
18
龐培亞文化體育中心/麗娜·博·巴蒂/巴西聖保羅,1986年
© Pedro Kok
19
瓦爾斯溫泉浴場/彼得·卒姆托/瑞士瓦爾斯,1996年
攝於2017年 ©Fabrice Fouillet

甘多小學/弗朗西斯·凱雷布基/納法索甘多,2001年
攝於2006年 ©Siméon Duchoud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王澍、陸文宇/中國杭州,2007年
圖源:architectural review官網

Baitur Rauf清真寺/瑪麗娜·塔巴蘇姆/孟加拉達卡,2012年
攝於2015 ©Sandro di Carlo Darsa

色彩理論系列小屋/阿曼達·威廉姆斯/美國芝加哥,2014-2016年
©Amanda Williams

530公寓改造/拉卡頓-瓦薩爾建築師事務所/法國波爾多,2017年

攝於2015年 ©Philippe Ruault
攝於2015年 ©Philippe Ruault

由眾多設計師共同設計的國際太空站/太空

攝於2009 ©Marshall-Tribaleye Images/Alamy Stock Photo
攝於2009 ©Marshall-Tribaleye Images/Alamy Stock Photo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