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0 4 月, 2024

Tag: 謝英俊

第九屆建築改革社大會選出新任理監事,何震寰擔任社長,多位年輕建築師加入

2023年10月21日,「建築改革社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建改論建交流會」圓滿結束,本次大會與第九屆建築改革社理監事選舉結合,吸引了大量社員參與,並分享他們對建築改革的想法。經過投票,何震寰教授成為新任社長,林欣億和楊秋煜出任副社長,而賴人碩成為新一屆理事。此外,還有眾多新進精英和資深社員共同為建築改革注入活力。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使第九屆理監事團隊成功當選,朝向建築的新未來前進。

一場不容錯過的台灣建築界盛典:2023建改社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2023年10月21日

建改社將於2023年10月21日舉辦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此次大會不僅將說明社務辦理情形,更將舉辦第九屆理監事選舉。同時也舉行「建改論建」交流會,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建改觀點。此活動不但能夠增進建築人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讓更多對「建築改革」有興趣的夥伴加入建改社然而因為配合陳永興建築師的公祭,活動將於下午兩點開始,在台北市松山區的拓維建築師事務所辦公室舉行。

建築改革社2022理監事及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2022年11月27日桃園美術館願景館舉行

建築改革社(後簡稱:建改社)於2022年11月27日舉辦理監事及會員大會,會議在桃園美術館願景館舉行,會議中進行豐富交流,本次到場會員們包括賴人碩社長、吳宜晏副社長、何震寰副社長、理監事們包括沈弘軒陳冠帆王銘顯、林欣億、林幸長高百慶陳慶懋、楊恩達、曾億元、潘天壹,以及資深會員陳柏森建築師、張基義院長、曾光宗教授、曾梓峰教授、徐岩奇建築師、謝英俊建築師、張清華建築師等人均到場參與討論。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謝英俊的常民造屋

謝英俊建築師認為建築是一個集體創作,人人都能自力造屋!於是想要建構一個「現代民居」的機制,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蓋出很好的房子。跟傳統一樣,讓建房經驗積累與交流,最後發展成完美的建築型態。

上海當代美術館「直行與迂迴:1940年代至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之路」展覽 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目的在於梳理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並展現台灣建築師對於其身份的審慎與反思,直面台灣建築現代性發展與本土話語思考,展覽由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兼策展人阮慶岳策展,展期由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阮慶岳+王增榮《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經典凝視」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王大閎陳其寬李承寬,以及貼近人性的女建築師先鋒王秋華修澤蘭;接著「開東合西」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李祖原漢寶德,與特立獨行的吳增榮,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姚仁喜;最後是「人與土地」,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謝英俊黃聲遠廖偉立邱文傑

讓世界看見台灣建築「Taiwan Acts!|台灣行動!」團隊攜手ViewSonic、慕尼黑建築博物館,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於2021年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的「Taiwan Acts!|台灣行動!」展覽,不僅僅介紹了台灣的建築文化,更是從一個社會參與和貼近大眾的角度出發,展示了與眾不同的建築作品。這些作品不但能夠呈現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對建築的新思考,也可以看出倡導建築在社會中的角色,尤其是在提升生活品質和永續性方面。例如謝英俊+第三工作室、田中央+黃聲遠的建築和新竹市的都市改造都在展覽中展示。策展人裘振宇強調,這次的建築展目的是將台灣的建築自主性和社區營造的活力推向國際,並將建築的社會參與作為主要特色。

裘振宇、王俊雄策展「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展」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 2021年7月8日~2021年10月3日

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舉行「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展」(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由建築學者裘振宇、王俊雄擔任策展人,這也是國際上第一次以台灣建築為主題的展覽,於2021年7月8日開展,展期到2021年10月3日,開幕式於7月7日舉辦。

台灣「寄生之廟」等三部影片 登上2021英國倫敦建築嘉年華

2021年倫敦建築嘉年華將於6月1日至30日登場,中華民國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與主辦單位合作,將公視出品的「藝術很有事」建築影音內容登上數位平台,促進英國認識台灣建築文化底蘊及脈動。   2021倫敦建築嘉年華以「CARE」為主題 倫敦建築嘉年華(London Festival of Architecture)今年採線上與實體複合方式進行。策展團隊表示,全球經歷疫情巨大動盪,科技帶來疏離感卻也成為不可或缺的聯繫方式,建築界需要思考如何能夠重新創造人際連結感,將關心的面向擴及自身以外的社群,因此將今年的主題設定為「關注」(care)。 呈現台灣建築界對主題的省思與實踐 倫敦建築嘉年華這次共選入3則「建築很有事」影音內容,呈現台灣建築界對主題的省思與實踐。 都市求生變形記—寄生之廟/賴伯威建築師 在「都市求生變形記—寄生之廟」中,觀眾隨著由海外歸國的建築師賴伯威及團隊觀察,台灣廟宇如何以「無所不在、無神不拜、無孔不入、無奇不有」的方式「寄生」於現代建築及自然之中,藉由長期的訪查及記錄,探索發掘此一獨特建築景象如何反映台灣社會發展的變遷,以及社群對於宗教及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現台灣當代都市生活的樣貌。 蟾蜍山聚落與她的朋友們/煥民新村社區活化 「蟾蜍山聚落與她的朋友們」則訴說台北公館蟾蜍山腳下煥民新村社區活化的故事,原本老舊的眷村面臨拆除搬遷,為守護原有的社區精神及文史價值,居民除了以側繪及口述歷史方式記錄建築樣貌外,更發起一連串呼籲保存的活動,期待讓外界認識該地的歷史意義,終於成功爭取蟾蜍山聚落獲劃定為「文化景觀」。 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謝英俊建築師 「從部落而生的人民建築」以近半年的時間跟拍建築師謝英俊和團隊,深度呈現其建築哲學及實踐過程。從921地震後,謝英俊團隊即投入災區重建工作,從邵族重建帶著5人團隊開始,即以輕鋼結構與協力造屋的一套完整體系,走向任何有需要的地區,和居民一起重建家園。 多年來在台東瑪家農場、鄒族來吉部落、四川、西藏、尼泊爾等受災地區都可見到謝英俊團隊的身影,回應當代建築界對於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在城市巨構的公共性與個人的創造性取得平衡等議題。

文心藝所2021 建築沙龍 三月的四個週六「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建築的行者:謝英俊對談阮慶岳

921大地震後,謝英俊與邵族部落一起重建家屋,謝英俊不僅主導募款與建造,還堅持在此刻機械化的世界,仍然使用低科技的方法,對不分男女老弱的勞動力寄予尊重,相信任何個體與家庭在鄰里互助下,確實可以自己動手造出家園。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