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謝英俊

王增榮與阮慶岳,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談論漢寶德

2020年六月號《建築師雜誌》,登出王增榮與我當初在「敏隆講堂」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其中第六講談論漢寶德的內容。這系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輩,第二部分是師長輩,第三部分是同輩。我覺得談論師長輩尤其困難,因為直言難不直言也難。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2018年9月21日~2019年2月10日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

十九年前的9月21日,九二一地震震撼了全台灣,人類居住與環境問題成為台灣脆弱島嶼的核心,然而建築專業大多無能回應。從邵族重建帶著五人團隊開始,謝英俊以輕鋼結構與協力造屋一套完整的營造技術─價值體系,走向任何需要他的鄉村,在亞洲災區興建了數千棟房舍。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呈現二十年來謝英俊建築師於國內外的災後重建案例、新農村與協力造屋的項目、都市土地立體化與建築結構公共化的構想。謝英俊建築實踐所帶出的社會修復能量,正是策展人黃孫權所稱之的「社會性建築」,不僅是災後重建蓋房、人道主義的救災救難,而且回應了當代社會重要的環境與居住議題。面對70%人類居所的營建議題,思考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如何永續寓居,如何在城市巨構之公共性與個人之創造性間取得平衡,並將未來建築數碼化技術轉換成為人民自立建房的基礎,以弱建築成大營造,從匱乏達豐富。 展覽包含以「為」呈現謝英俊團隊特殊的設計操作,如何以低限的作為與他者(使用者、營建參與者)做最有效的協作;「無為」則呈現他者參與後無限衍伸的狀態;導演李沛峰記錄四川碧峰峽與阿里山來吉兩地的紀錄長片;攝影師李國民造訪十幾個村落的影像深描,田野團隊呈現的居民生活世界與文獻多媒體展,以及在展覽期間內舉辦人人可參與動手的建築學校與國際建築論壇。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展覽日期:2018年9月21日~2019年2月10日 展覽地點:高雄市美術館 104-105展覽室 策展人:黃孫權 展務統籌:方彥翔 展出藝術家:謝英俊、李國民、李沛峰 田野文獻團隊:常民建築團隊+歐怡君、李學佳、賴曉瑩、林喬俐、陳怡靜、吳文基、張念為 展場設計:常民建築團隊+藝術戰爭 視覺設計:李宜軒 文獻設計:張巧怡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高雄市美術館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建築界寫95封信給林佳龍市長 開啟與政府對話平台

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之「給市長的信 Letters to the Mayor」展覽,2016年4月7日上午11:30於MOT 明日聚落所舉辦的記者會已順利結束,展場除完整呈現95位國內外建築人的信件並介紹本展脈絡外,邀請到臺中市市長林佳龍親臨展覽並接受建築師們的真情告白!

阮慶岳與龔書章對談都市甦醒,從都市現實出發的策展思考

2015年5月15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由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擔任主講,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擔任主持人,兩人都是身兼建築師、學者、策展者、作者多重身份,以「都市甦醒:從都市現實出發的策展思考」為題,做了一場精彩的對談。

年輕建築師的集體行動:建築改革社的故事

近期,「建築改革社」名稱不斷出現在臉書,為了讓大家更明白建築改革社是什麼樣的團體?徐岩奇建築師在臉書上做出簡略說明,建改社起源於921震災後,當時教育部開展校園重建工作,吸引多名年輕台灣建築師加入,不但能夠體驗到新的校園理想,但更是受挫於多重行政、採購制度。這批建築師後來自發性成立「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尋求多種建設流程的改革。然而因為深知建築領域仍有多方面待改進,他們於2006年創建「建築改革社」,並於2007年正式登記,也可以作為橋梁,關注建築師的各項挑戰和困境,以推動建築領域的進步。

龔書章:大棚子下的馬賽克 —1990以來的台灣建築圖景

龔書章教授探討了1990年以來,台灣建築的發展和變遷。經過政治轉型和九二一地震後,許多青年建築師開始探索和實驗,尋找「在地性格」和「人文關懷」,形成了一種具有台灣特色的當代本土建築。他們不僅回到各自的城鄉環境,更是通過參與和介入,開展了一系列社區改造和場所塑造的建築運動。羅時瑋教授提出,這些建築師創造的作品不但能夠呈現出一種屬於台灣環境與文化的在地之熟悉感,也可以展現出豐富多語、隆重隨性的生活場景。

2012 第16屆國家文藝獎 建築師謝英俊獲獎

「文化是什麼?」拿下今年國家文藝獎的建築師謝英俊,獲獎後開始思考文化的定義。總結近廿年的建築生涯,他這樣形容「文化」:「不明顯、講不清楚、卻又包容了所有東西」。 謝英俊以921災區重建揚名,十多年來在台灣、大陸、印度、海地,協助超過上萬個家庭,以低技、低價的方式「自力造屋」,被形容為「災難在那裡,他就在那裡」。但謝英俊說,他從未刻意追求「人道主義」。 謝英俊更喜歡形容自己的建築是「人民的建築」。他指出,在強調標準化與工業生產的現代建築中,房屋的主導權被建商與建築師所操縱;他想做的只是把「造屋的權力」還給普羅大眾,而協助災區重建讓他有機會進行這樣的實驗。 謝英俊曾協助上萬個家庭打造家園,他名下卻連一棟房子都沒有。他四海為家,僅在日月潭的邵族部落擁有一間小工作室。 「這裡是我的家,是我的啟蒙之地。」謝英俊說,邵族「被觀光了上百年」,看似失去了所有傳統文化:語言、服飾、工藝... 但他在921 後將自己扎進邵族的土地,卻發現這裡「最核心的東西都在,只是看不見、說不清楚」,「這就是文化」。 【2012/06/25 聯合報】【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2012.06.25 10:40 pm

朗讀違章:王澍X謝英俊 建築展 2011.03.11~2011.04.17 在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

朗讀違章展覽由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策展人阮慶岳策畫的「朗讀違章」展,於2011年3月11日至4月17日,於台北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推出。 本展邀請兩岸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師王澍及謝英俊,分別利用街區內屋頂、後巷等空間,搭建「違章」的建築實體作品,並配合兩位建築師十年來的作品及文件展,與台北蔚為風華的違章建築現象進行對話。 策展人阮慶岳提出:「違章是一種所謂非法、無身份、與不被官方(或主流價值)允許的作為。但在此刻建築幾乎全面被權力(政治、資本)收編的時刻,我們意圖對建築的本質究竟為何,作個思考與再定義;也想藉此聲張:違章是有道理的!」 朗讀違章 展覽訊息 主題:朗讀違章:王澍 X 謝英俊 建築展 策展:阮慶岳 教授 作品:王澍〈亦方亦圓〉、謝英俊〈後巷桃花源〉 展期:2011.3.11~2011.4.17 時間:文件展:週一~日 12:30 - 20:30 / 裝置展:近日公告於官方網頁 地點:文件展 UrbanCore Gallery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89-4號1樓) 裝置展:集合地點—UrbanCore Gallery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89-4 號1樓) 參觀地點:王澍〈亦圓亦方〉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89-6 號屋頂 / 謝英俊〈後巷桃花源〉台北市中華路一段 89-4 號後巷 指導單位: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營造研究中心、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贊助單位:忠泰集團...

謝英俊建築師:水泥叢林,居民何時能放心?

執政者常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 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 估。

阮慶岳:美麗的廢墟

作者:阮慶岳 我曾經認真拍過一些台灣北部的廢墟,常引來質疑,問為何要去拍那樣又醜又髒(而且可能還鬧鬼)的破爛建築物呢? 最近看了蔡明亮以羅浮宮為背景,所拍攝的影片「臉」,又想起這件事來。本來就已經被藝術及歷史聖化的這座建築物,再加上貝聿銘大師的金字塔加持,讓拍攝羅浮宮這樣的場景,有些像是請達文西去幫皇帝作畫像,不能畫成神、也不可像凡人,真的很難吧!然而蔡明亮畢竟就是蔡明亮,他竟然把羅浮宮拍得像廢墟,把羅浮宮的聖寵與世間榮光全拋開來,讓她還原到近乎赤裸裸的廢墟原形,不褒不貶、且視之如無物,唐突卻真實無比,令人不能不大聲叫好! 「臉」的本意是對電影致意,尤其是要對蔡明亮一路行來的電影記憶致意。這樣的記憶本是滄桑、哀憐與甜蜜交織重疊的,既私己又陰暗,完全符合本來就承載許多記憶的廢墟場景。而蔡明亮這樣的處理態度,也讓包裝了層層虛無外衣的羅浮宮,可以回歸到一種清晰若水流的狀態,冰冰也涼涼,算是對過度蒙恩者的一種救贖吧!(記上功德一樁) 破解聖性與包裝性,是藝術創作者不可迴避的職志。因為建築真正的價值,是在於她的日常與現實性,而非特殊的被瞻仰與朝拜性。就如同貢品雖吸引人,卻不可當作日日飲食一樣,「經典」建築有時不免就會脫離了人間現實,自我漂浮地離地三尺,而廢墟就是那直接破解與挑戰這樣虛假性的現實。 蔡明亮說:這部電影費時三年,讓他極度焦慮也辛苦。我覺得完全不意外,怎麼說呢?一啟始這就是部極難拍的電影,羅浮宮自身攜帶的歷史與藝術力量,堂堂皇皇如大軍壓境,任人都難以招架的。然而,蔡明亮畢竟就是蔡明亮(必須再說一次),他還是漂亮地對抗住了這樣的陣式,手法是非常道家的以陰治陽、以虛治實,讓公眾轉成私己,讓此刻進入記憶,悠悠忽忽,迷人至極! 廢墟本來無所不在,端看自己能否視見,就如同蔡明亮完全可以在羅浮宮的堂皇裡,見出別有洞天的美麗廢墟來,且呈獻給我們一座恍如山間的桃花源。本來廢墟就不必然要跟時間與空間狀態相關聯,廢墟是一種美學、一種人生哲學,也是一種不同於世俗價值的視角,一種可以穿過人間繁華的悠然蹊徑。 因此,建築完全可以生來就如廢墟。這聽起來有些太抽象,就舉些例子吧!芬蘭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與淡江大學建築系陳右昇以師徒制方式,於2008年親手蓋起的「台北三芝陳宅」,剛榮獲世界建築社群獎,木造的屋子立在山坡上,時間與空間皆難辨識,如廢墟般亙古。另外,以自力造屋受矚目的謝英俊,剛蓋完的房子也常被笑說「像廢墟」,榮辱共身! 我倒是特別尊敬能將屋子蓋成「如廢墟一般」的人,或是像蔡明亮這樣,能讓羅浮宮變身成神秘幽暗的廢墟的導演。因為,唯有透過這樣的創作者,我們才可真正貼近真實,並看見更遼闊的宇宙時空。 看完電影,特別覺得要謝謝蔡明亮和「臉」,讓人間風景又多出來這「美麗的廢墟」!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