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建築模型
Tag:
建築模型
建築
納吉德傳統的當代演繹:沙烏地阿拉伯「迪里耶藝術未來中心」,Schiattarella Associati 探索永續建築的可能性,創造與沙漠環境共生的藝術殿堂
FAM
-
2024-12-26
迪里耶藝術未來中心(Diriyah Art Futures Contemporary Art Hub)座落於沙烏地阿拉伯納吉德(Najd)古都迪里耶(Diriyah),由
義大利
建築師事務所 Schiattarella Associati 設計,總樓地板面積12,000 平方公尺,這座建築群以其與沙漠環境的共生關係,以及對納吉德傳統建築的致敬而聞名。
展覽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策展!羅馬 MAXXI 博物館《不穩定的建築》展覽,挑戰傳統建築觀
FAM
-
2024-11-02
羅馬 MAXXI
博物館
的「KME Gallery」藝廊於 2024 年 10 月 25 日推出《不穩定的建築》(Architettura Instabile | Restless Architecture)展覽,由
美國
建築師事務所 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策劃,探索建築的「運動」概念,展出能移動、變化和與環境互動的建築作品,挑戰傳統的靜態建築設計。
無所不有
重現經典建築,黑川紀章「中銀膠囊塔」1/300 模型登場,限量發售 140 個!
FAM
-
2024-11-01
由
黑川紀章
建築
都市設計
事務所監修,植野石膏模型製作所製作的「中銀膠囊塔」1/300 模型將於 11 月 1 日起在代官山蔦屋書店線上商店和實體店面展開預購。這款模型以壓克力樹脂製成,全球限量 140 個,售價 27.5 萬日圓,預計 2025 年 1 月底發貨。模型完美重現了這座代謝主義建築的代表作,極具收藏價值。
建築
線上模型博物館:Richard Meier模型巡禮,建築藝術的微觀世界
FAM
-
2021-06-19
線上模型
博物館
「
Richard Meier
篇」精選展示了
美國
建築師
Richard Meier
(理查德·邁耶)22件作品,從1971年的奧利維蒂
總部大樓
到2012年的盧森堡住宅,跨越四十餘年的建築歷程。這些建築不僅見證了他對現代建築的貢獻,也展示了從
美國
紐約
的康乃爾大學到
義大利
羅馬的千禧
教堂
,乃至
法國
尼姆的羅馬
博物館
競圖
等地的全球足跡。每件作品,無論是商業辦公大樓還是文化教育機構,都呈現了他對細節的關注與對光線的敏感運用。
教育
表現建築,模型可以這麼做
FAM
-
2020-09-17
模型表達是建築學等設計行業的重要環節,無論在學生階段還是工作階段,藉由模型推演設計和作為最終的成果呈現,都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優秀的模型表達,能夠讓你的留學作品集增色不少,也能讓實習招生官對你青睞有加。 種類!尺度! 模型可以有很多種,可以做很多事。除了最終用於成果表現的模型,模型還可以應用在前期基地分析、量體、細部探討、材質研究等各個環節。這其中,尺度扮演著重要作用。1:1000級別的小比例模型可用於展現基地關係,1:100級別的常規比例模型適合表達建築形體、空間構成,1:10級別的大比例模型則適合研究材質、細部做法。不同比尺的模型所應當展現的細部程度也大相逕庭,城市尺度的模型常常連立面都抽象省略,細部模型則連每一處材質分縫都應深思熟慮。 GRAUX & BAEYENS architecten——House BS. Gavere, Belgio Netti Architetti——Istituto Comprensivo 材質!色彩! 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設計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創意細胞。任何材料都可以被用來做模型,只要用的得當。如果你的模型只是單純的用材料商店最常見的卡紙、泡沫板、木板或者壓克力板切割粘貼而成,你可能需要反思是否可以有更具創意的模型表達方式。比如用噴漆、塗上顏料、貼圖等二次加工的方法,賦予材料豐富的材質色彩表達,又或者選用鐵絲、鏡面紙、毛線等特殊的材料以契合自己設計提案的核心要點,甚至還可以製作模具、澆灌水泥、金屬、樹脂等等。總之,模型也是設計的一部分,有創意的表達,讓作品更有生命力。 Vardehaugen——The Hunters Retreat Ricardo Bofill Taller de Arquitectura——Kafka Castle 抽象!概念! 模型製作不必過分追求真實感,恰恰相反,藉由合理的簡化和概括,有所選擇的表達,常常能更好的強調和突出形體關係、虛實變化或者提案的核心概念。模型的本質是一種抽象地表達,如倫勃朗式寫實畫風細部滿滿的模型很好,如畢加索式風格化意識流但抓住精髓的模型也很好,前者追求提案的精緻表達,後者突出提案的核心概念。相比於常規的線稿圖紙,模型由於其3D立體的表達、材質光影加成具有遠超圖紙的表現力。因此,嘗試用模型來表達提案的生成過程、核心概念其實是更出效果的。有時,甚至還可以藉著渲染工具來製作具有模型感的效果圖。 robert-konieczny-kwk-promes-standard-house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許多知名建築師事務所如何使用模型來表達其設計,藉由對比竣工效果和模型效果,學習他們是以何種方式抽象和簡化,並賦予設計可以被人一眼記住的效果。 ...
展覽
新竹眷村的革新之路!從靜態保留到知識轉化,曾泊銘「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參加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建築展
FAM
-
2020-04-15
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在
新竹
的
舊建築改造
聚落「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受邀參加2020
實構築
「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建築展,不僅在於保存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更是將它們轉變成具有現代用途的空間,例如將原來的福利社定義為慢食學院。不但能夠融合多種建築風格,也可以考慮到地方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因素,創造出既具有現代感又符合地方特色的公共場所。然而因為其地理位置和交通配置,使其具有轉型成為一個結合眷村文化、歷史和當代社會議題的微型圖書資訊園區的可能性,反映了多年來的眷村生活、時間堆積及空間堆疊的過程,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便利。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台北市永建國民小學╱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4-15
臺北市
文山區永建
國民小學
遷校校舍新建工程位於
台北市
南區仙跡岩山腳下,基地長約二百五十公尺順應山坡地形自然展開不規則的形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因此我們將校舍配置以有機的形式開展融入,做為與其他都市
小學
不一樣的永建
校園
。 「
國小
校園
」是可以讓小朋友學習「日常生活」的場所,須在每個角落不經意地提供著不同的教學與社交場景。對師生來說,需創造一個可以共同投入、經營、資源共享、進而享受樂趣的
校園
生活且是充滿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活動場域,便可增速學生對於
校園
情感記憶的累積與認同。 與自然相處 構築生態
校園
的四大主軸 一、回應自然環境、
校園
與都市介面的建築配置 沿木柵路藉由
幼兒園
、表演廳、體育館、
游泳池
以及樹下廣場打造永建
國小
與周邊社區共享的都市節點空間;校地西南角同時為木柵路仙跡岩登山步道口,刻意壓低的
幼兒園
斜坡量體與退縮,保留木柵路與仙跡岩山景的視線軸,打開了如綠色隧道的登山步道口與遠處山景!讓木柵路往來人車知道廣闊的天空與山脈,就等於永建生態
小學
與仙跡岩。 二、與樹梢齊高的建築量體策略 讓兒童的學習空間設定在三層樓以下與樹梢齊高水平展開,創造自然、人與建築和諧的對話關係。在環境策略上,由仙跡岩登山步道環繞的基地,在配置與校舍屋頂表現上注重由登山步道下望通透的都市景觀,採用斜屋頂與露臺綠化,讓永建
國小
成為隱沒於樹稍間的
校園
。
校園
內我們希望以低矮的建築量體讓成長中的兒童能輕鬆地到達地面,抬頭可與天空對話,在這成長的孩童,綠樹、微風、陽光是
校園
中未曾缺席的部分。 三、建築物間留下來的縫隙也是孩子創造力發揮的場域 為了疏解上下課期間擁擠的人潮及家長接送,既有的老樹原地保留下來打造寧靜安全的學生通學路徑,並規劃
校園
主入口廣場,以塑造
校園
入口意象。
校園
西側與北側沿
校園
與仙跡岩介面打造「生態日記溼地」做為
校園
與仙跡岩的隱形圍牆,與教室群落共同形塑雅緻的生態自然棲地,是物種豐富的生態戶外教室,在野放的環境中探索,對成人是身心靈的休息,對兒童是學習中的穫得。 四、教室與通廊,讓老師更自由地設計教學活動吧 ! 如何藉由教學空間與
公共空間
的連貫性,創造更具彈性與創新的教學空間,是我們期望與永建
國小
師生共同營造的場景。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孩童們的學習活動不應被教室的那道「牆」束縛,教室應該是讓小朋友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創造與互助分享的場所,因此在這裡教室充滿著不同的驚喜與使用方式,有適合低年級學童與教室共融的班群教室,也有針對中高年級教學使用的獨立班群教室,落地窗設計的教室陽台不再是難以清潔管理的服務空間,而是生活教育的教學場所;通廊上的大平台、窗台邊的木座椅等,每個角落不經意地提供著大小尺度的教學與社交場所,讓師生更自由地運用空間。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山屋╱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4-12
混合使用/二元論述
台北
街頭巷弄始終有種混亂但卻也吸引人的現象,令人有感於在地的能量。其中混合使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相較於有形的外觀,內容本身的「跳TONE」,更令人驚奇。住宅區、傳統大廈、二樓與三樓的小酒館、辦公樓中的挑空廟宇、騎樓的多功能使用……這些混合使用的狀態雖然帶來了能量、新奇,但也伴隨了危險、髒亂等負面形象。 設計上一直思考「二元共存」,A、B兩個內容共存互相影響的可能性,企圖去蕪存菁,保有A、B應有的主體性,但仍鼓勵或共享彼此部分的空間。可以是視覺、聽覺的交換,但也拒絕無限制的空間交融策略,好像什麼都可以混搭,其實不好的混合是亂源,反而消耗了正面的能量。 美學說 在混合使用的潛規則下,台灣城市鄉村景觀普遍紊亂,但這種有機紛亂的現象長此以往,似也發展了另類美學的可能,這其中不少建築家、藝術家均有詮釋。 招牌、鴿子籠、電線、霓虹燈……這種看似庶民的都市城鄉風貌,似乎也暗示了台式美學的可能。像是戴上透視「生命力」的眼鏡,任何紛亂無章的台式場景,均可昇華成「台式美學」的意象,利用輕鋼架及金屬網,創造不同皮層,讓「理性的構成」隱藏在「非理性的皮層」之下,企圖打造衝突與和諧共存的美學觀。 屋頂平台的文藝復興 天際線是台灣城市發展的夢魘,最好的天空之城,淪為無政府主義下的戰場。其實老屋防漏的考量、屋頂層高溫難耐、儲物功能及屋頂溫室的概念,均是屋頂加蓋存在的主因。但可惜雜亂無章,甚至危險,造成公安諸多疑慮。 另外,屋頂平台的社交功能(公共性)若能被凸顯,則除了形式外,應當更能豐富公眾使用的多元性,所以
邱文傑
提出屋頂有機農園的混合使用策略,利用屋突等設施物,將屋頂平台改造成可休息,可耕作,可供眺望的絶美空間,為台灣城鄉過度混亂的屋頂天際線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場結合建築生活與構築藝術的空間改革運動! 「⋯⋯柱分裂為二,T型接頭衍生結構,輕鋼架系統成型,分裂的柱恰可允許機電管線穿越,形成主結構(結構本身)與次級結構系統(如機電、空調、電腦網路⋯⋯)並置之空間架構。其中衍生的扣件,爪具需整體設計,而樓板的模矩系統亦採特製鋼承板單元澆注輕質混凝土工法⋯⋯」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FAM
-
2020-04-12
出身內埔的
利培安
,2015年與弟弟利培正、丁尺建築事務所
黃卓仁
建築師、大和頓物所執行長賴元豐等在地客庄青年共同合作,讓位於
屏東
竹田
車站
前的老舊倉庫煥然一新。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山嵐居/行一建築 • 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3-12
本案的設計概念啟發於在現場對圍繞著基地的自然環境與山景的一種最直接的感受, 與被賦予的感動. 基地坐落在
新北市
新店的山區面對一片綿延不斷的山景。
彭文苑
在山嵐居中重新思考生活空間中垂直向度的關係與聯結的方式,還有自然如何被引入室內與生活互動的可能性,透過捕捉窗外自然的變化來豐富生活的場所。
彭文苑
事件 三層樓的住宅坐落于山坡地社區的一偶,前後高低差的地勢使然,住宅的入口是由建築的中間第二層延伸到室內。人與空間互動的動線由路面而來的水平移動到建築後側靠近山景的區域開始翻轉而垂直闊散的延伸到上下樓層的空間中。 中間層是完全開放的交誼空間,提供居住者使用上最大的自由度. 生活的空間與場域緊密的延伸並銜接著窗外的自然。空間順著一片優雅而柔軟的曲牆, 垂直蜿蜒往樓下的起居空間以及蔓延到樓上的臥房空間。這片曲牆是室內的地景呼應著窗外的山景, 是生活的動線, 也是建築的結構. 它重新界定著室內的垂直關係, 是空間的介面也是收藏自然光景變化的容器。透過映射山巒間最美的山嵐起伏以及變幻無窮的光影色澤,在室內創造隨時間變色的生活場景. 流動的時間圍繞著空間, 將生活, 時間與自然交織在一起。空間中自由流動的人的動線,創造出生活場景的使用彈性, 藉此提供使用者一個可以被重新定義使用的生活場域。 延伸閱讀:自然引入室內與生活互動的可能性,山嵐居/行一建築‧
彭文苑
建築師事務所 行一建築評價
1
2
Page 1 of 2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AI 防震新突破!株式會社 Laboro.AI 偕同株式會社大林組開發「制振系統」,以人工智慧抵抗地震,強化學習應用於結構工程,守護建築物安全
2024-12-27
在德國遇見木建築的未來:Waechter + Waechter 「Innovationsfabrik 2.0」企業育成中心構築新創公司友善環境,讓創新在此發生
2024-12-27
Netflix 重金進駐紐澤西州前軍事基地,打造東岸旗艦影視製作園區,預期將為當地帶來經濟復甦與就業機會,引領影視產業新浪潮
2024-12-27
從空間設計看見企業發展:麥當勞芝加哥總部,IA Interior Architects 與 Studio O+A 聯手為企業總部注入新的活力與文化意涵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