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黃惠美

Tag: 黃惠美

探索臺灣19個建築創意工作空間:Marc Goodwin鏡頭下的設計靈魂

在過去十年間,建築攝影師Marc Goodwin致力於記錄全球眾多建築公司的工作空間。這項計畫提供了獨特機會,深入了解著名事務所的內部環境,捕捉到各式各樣的工作氛圍。與建築師、出版人、教育家及策展人Alessandro Martinelli合作,Goodwin呈現了最新系列照片,探索了19個工作場所,包括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九典聯合建築事務所、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禾拓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衍序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陳漢儒建築師事務所等。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辦公空間的物理結構,更深入地反映了臺灣建築文化的多樣性和創新精神。Goodwin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記錄,捕捉到空間工作者們產生創意的物理空間,以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和創意的火花。

建築業界及學者、設計師、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們共同連署: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

2022年8月10日,由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黃聲遠,以及中華民出傑出建築師獎得主們張樞龔書章張瑪龍莊學能邱文傑李綠枝陳永興郭旭原甘銘源陳玉霖戴嘉惠及多位建築師、學者、藝術家、設計師共150人,以「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為題,於報紙刊登廣告發表共同聲明,回應國民黨日前對新竹市公共工程由「5人幫」主導的質疑。

上海當代美術館「直行與迂迴:1940年代至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之路」展覽 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目的在於梳理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並展現台灣建築師對於其身份的審慎與反思,直面台灣建築現代性發展與本土話語思考,展覽由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兼策展人阮慶岳策展,展期由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基隆市都發處「2021基隆山海工作營v6.0」2021年9月4日開幕,與市民一同發現山城新想像

為解決基隆青年外流、空間閒置及產業沒落等問題,尋找海港山城新生活型態契機,基隆市政府第6度與元智大學合作,於110年9月4日起舉辦為期一週的「2021基隆山海工作營v6.0」,邀請社區居民、旅外學子以及市民朋友和建築師、藝術家共組團隊,在太平山城社區駐點工作與創作,於2021年9月4日上午在太平國小下方平帶舉辦開幕茶會,包含太平國小整修工程設計師郭旭原、黃惠美建築師夫婦、《基隆的氣味》作者鄭栗兒、臺灣藝術大學殷寶寧教授等貴賓皆到場參與。

CSID頒發「2019TID臺灣室內設計大獎」,首度採不分類金獎,呈現跨界多樣性設計

第12屆TID臺灣室內設計大獎頒獎典禮於臺南市美術館2館的跨域展演廳盛大展開,2019年8月31日揭開2019 TID Award 各項金獎 、新鋭奬、評審團特別獎及令人矚目的年度大獎。今年大獎的改變與獎項的細分,透過與評審團高度的討論,結合最多不同領域跟看法。首先獎項類型針對未來跨領域的內容回應社會,並考量社會貢獻、公共、技術等內容,獎項已誇越室內設計範籌。

2019《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初選結果揭曉 台中市中區《繼光工務所》&《鴻根雅筑》入圍

2019年8月10日在遠企中心舉辦了《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的初選評審會議,會議的重點是公布了五件入圍決選作品,包括了陳冠華的《池上穀倉藝術館》、陳宇進與楊家凱的《台中文化創意園區 R04 展示館》、賴人碩與吳建志的《繼光工務所 workstation JK》、王銘顯的《鴻根雅筑》以及沈庭增的《實踐大學B棟建築改造案》。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忠泰美術館邀集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共組策展團隊,自2015年5月起持續媒合29組建築/設計專家及20家台灣中堅企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議題發想,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透過建築/設計師創意構想與當今產業研發技術的合作,跨界激盪出前瞻革新火花。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忠泰美術館與所有參與者,共同勾勒出30件2025年「家的生活樣貌提案。」而這一段「想家」的過程,並不只是歡欣造夢的「想像」(Imaging)歷程,更是紮實築夢的「思考」(Thinking)進程。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1.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廖偉立、劉國滄、邱文傑、郭旭原、黃惠美

島嶼居,家的在地性 A home where the sky meets the sea:a Tai-wanderful architecture perspective 策展人:阮慶岳 台灣島嶼在地的美學思考,重點在如何能於全球化暢行無阻的此刻,重新檢驗台灣建立起由下而上、在地自主運作系統的可能。 台灣島嶼在地的美學思考,重點在如何能於全球化暢行無阻的此刻,重新檢驗台灣建立起由下而上、在地自主運作系統的可能。尤其台灣產業長期在全球分工體系下發展,經常扮演著局部角色,也難能積極與台灣自身的設計系統有效結合,造成了互不對話的分工生產體系,這種分離發展,某方面也是在迎合現代化食物鏈的結構需求,以期在這樣的供需競爭中,取得進化論「適者生存」的優勢。然而,迅速成長與擴大的跨國生產體系,通常非常依賴由上而下的控管單一系統,以在效率與成果上佔優先,因此多半缺乏內在的多元與自發小系統,所能具備的多樣及有機特質,也排斥能因應突發變化與市場危機的小系統設計與產品。 單一大系統不僅讓產品面目單調乏味,同時會導致過度依賴他者控制的遠方材料與技術,在因應瘟疫、供需失調、污染等問題時,更不如多樣小系統來得靈活有效果。 設計界如何去認知並結合台灣的製造與美學,應該就是一種以在地的「局部」,對抗全球的「整體」的必要戰爭。台灣的自然與人文歷史環境,一直以多樣共生為特色,是藤本壯介所嚮往的「猶如自然般複雜而多樣的東西」,也是台灣設計界發展的優勢與契機所在。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1.島嶼居01-廖偉立X常民鋼構   提案標題:The Second City – 都市代謝構築計畫 | The Second City –Program...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3. 共生寓,家的互動:林聖峰、翁廷楷、彭文苑、趙元鴻、劉冠宏+王治國、陳右昇+邱郁晨、郭旭原+黃惠美、田中央工作群+劉崇聖+王士芳、陳宣誠

這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已經將世界大部分的地域與文化連結在一起,透過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和通訊網絡,自然催生出人們對「寰宇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想像:不論你身處哪一個時區或地球角落,我們都是同一個「共同體」的成員,透過網路,我們憂患與共。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