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羅時瑋
Tag:
羅時瑋
榮譽與獎項
時光淬鍊下的建築瑰寶:潘冀、王秋華攜手打造,中原大學圖書館榮獲台灣建築25年獎
FAM
-
2024-09-02
「台灣建築25年獎」於2024年揭曉,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
圖書館
榮獲首屆最高榮譽。該建築由
潘冀
建築師事務所與
王秋華
建築師共同設計,設計不但能夠將自然光與開放空間完美結合,更是考慮到環境融入的功能性,成為經過時間考驗的代表作。
榮譽與獎項
回顧歲月淬鍊的建築之美!第一屆「臺灣建築25年獎」公布複選名單,七件作品入圍
FAM
-
2024-07-18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所屬之
建築師雜誌
社主辦的「
臺灣建築獎
」,自1979年開辦以來,表彰卓越的台灣建築作品之外,更是台灣建築界的年度盛事。2024年,首度推出「台灣建築25年獎」,旨在肯定那些歷經25年歲月考驗,依然保持設計價值與社會影響力的建築作品。首屆「臺灣建築25年獎」由九位建築界與相關主管機關的專家組成評審團,將從30件曾獲「
臺灣建築獎
」首獎的作品中,選出一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然而因為參賽作品眾多且類型多元,評選過程勢必充滿挑戰,也讓最終結果更令人引頸期盼。
展覽
建築的多元敘事《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地理、時空和文化的交匯
FAM
-
2023-08-15
《構築‧敘事 2023
實構築
—
臺中
展》於
順天
建築・文化・藝術中心進行,策展人
王增榮
、吳耀庭將建築視作一種藝術文本,不僅關注設計、結構和材料等基本元素,更是進一步探索建築的「敘事性」。展覽集合了14件台灣住宅和
公共建築
作品,以及土耳其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由台灣建築師
黃明威
、廖嘉舜、
張淑征
、
彭文苑
、
王銘顯
、
林聖峰
、
曾泊銘
、
蘇富源
、
王喆
、
林友寒
等人設計;展覽也將展現建築師透過作品傳達的建築理念。展覽不但能夠展示各種建築型態和內在敘事特質,也可以通過五種不同的類別如地理、時空、文化、內在和類型脈絡來進行作品的分類和展示。然而因為建築需滿足多種人文需求,故此展覽亦強調了建築的使用性、審美和環境涵構。
書籍
林芳怡之《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新書發表與迴響座談
FAM
-
2022-06-11
林芳怡
是一位身兼多職的多面手,包括媒體人、藝術行政和策展人,並多次涉足國內外的台灣建築展覽。這種對建築展覽的激情和期待驅使她將自身的參與經驗和觀察轉化為寶貴的知識,並在2009年將之匯聚成論文著作,名為《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開東合西」(1985年)以來的案例研究》。此外,她於2022年對該著作進行了重新編輯,並以《建築展覽的台灣經驗1985-2008》為新的版本再度出版。
榮譽與獎項
第八屆「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及第二屆「學生論文獎」即日起公開徵件至2021年12月31日止
FAM
-
2021-06-30
本屆「
traa台灣住宅建築獎
」做出重要的變革,由於居住是基本人權,是每人每日都必須身處的場所,因此決定擴大決選評審團,邀請非建築專業背景的社會賢達加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對入圍決選的住宅作品進行評選。
建築
雄獅集團欣傳媒資深總監林芳怡,2021年6月10日因新冠肺炎驟逝,願您一路好走
FAM
-
2021-06-11
雄獅集團欣傳媒資深總監
林芳怡
,2021年6月10日因新冠肺炎驟逝,從身體不適到送醫不治,僅短短不到24小時,讓我們感到無比錯愕及哀傷。
林芳怡
是一位親切、樂觀、快樂、享受旅行、熱愛工作的好伙伴、前輩。感謝您,為台灣建築帶來的美好及貢獻,願您一路好走。
書籍
《世紀王大閎》 十八位建築師、建築學者 從文學、建築、故居呈現王大閎
FAM
-
2018-06-01
《世紀
王大閎
》由
王大閎
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策劃,收錄
王大閎
等十八位建築師、建築學者的文章,從文學、建築、故居、再現四個角度來呈現
王大閎
先生。 在各篇文章中可見到
王大閎
先生各個切面裡的流光故事,從小留學生到回台灣執業,他是許多人口中最後的貴族,是承繼格羅佩斯與
密斯
極簡風格、開創台灣現代建築的先行者,是巧克力與文學愛好者,也是在應酬場合裡冷淡無言但宅邸常常匯聚文人藝士的性情中人。他的低調,顯露在建築風格上,一棟棟的建築作品看似簡單,卻總會在轉角的窗景或迴廊或天井處發現與環境共榮的韻味,他的熱情,流瀉在華麗腐朽的《杜連魁》與《幻城》裡的星際小王子與其他文字,在設計圖以外,還有不同的
王大閎
。 隨著
王大閎
在台的起點──建國南路自宅的重建完成,本書的策劃也由此而來,書中詳細載有自宅重建再現的過程,龐大的相關資料和圖片與設計稿,精細且豐富,一點一滴重現建築師當年的思惟與人生況味。 本書特色 1.
王大閎
的建國南路自宅是他在台灣的起點,本書策劃也從
王大閎
自宅於
北美館
南側重建落成事件應運而生,讓我們一起回到原點重新靠近建築師,同時祝賀
王大閎
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2.設計採用
王大閎
先生的月洞窗造型,以雷射鵰刻和紅色裡頁形成虛實互映的窗景,厚板裝幀與燙白書名印刷,是想貼近建築師世紀風華人生裡的不忮不求和風骨,希冀在這速成的數位年代,還有這樣一份紙上風韻可在閱讀裡令人悠然神往。 3.本書收錄王立甫、王鎮華、王聰榮、李乾朗、
呂欽文
、
阮慶岳
、徐明松、夏鑄九、張金鶚、梁銘剛、華昌宜、郭聖傑、郭肇立、蔣雅君、
羅時瑋
、蘇喻哲諸位建築師與學者們的論述,呈現每個人眼中的「大閎先生」,還有其子王守正先生筆下的父親軼事,同時輯有豐富的文獻資料與圖片、設計稿。本書是沐其蘭馨的手讀本,也是取經的必收藏。 世紀
王大閎
- cover 目錄 出版謝誌
王大閎
的一百年___
王大閎
.郭肇立整理.王守正校訂 與父親的三兩語______王守正 序|我們何其有幸______華昌宜 序|
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重建落腳何處?______張金鶚 編輯手記|時光辯證的歷史行動:1953vs2017 ______郭肇立 前言|人格在存在格局在___王鎮華 01|文學 鏡鑑與化身:《杜連魁》______蔣雅君 明日,我們的靈魂將遠航______
阮慶岳
王大閎
先生見報之譯文及著作的初步整理成果______華昌宜 02|建築 大閎的格,是一種風______王鎮華
王大閎
作品中的傳統意識___王鎮華 少爺的神祕後院——再讀
王大閎
的空間理念______郭聖傑 永恆的建築詩人——設計教育典範與啟示______王聰榮
王大閎
建築師一百歲______夏鑄九 03|故居
王大閎
建國南路宅——簡約中的文化軌跡______梁銘剛
王大閎
住宅的禁慾論述與傳統繼承___徐明松 現代「正其居」的可能?——君子居以觀天下______
羅時瑋
王大閎
與
密斯
:核心住宅的超越___郭肇立 04|再現 透過建築,看見時間___蘇喻哲 監造五帖_________
呂欽文
關於
王大閎
「1953自宅」的幾則囈語______王立甫 台灣現代主義的傳奇建築______李乾朗 序 編輯手記 時空辯證的歷史行動:1953 vs 2017 郭肇立 本書之出版是為祝賀
王大閎
建築師一百歲。
王大閎
建築師1952年來台之後,於1953年建造完成的第一棟自宅是台灣現代建築的經典,卻已消失多年。重建構想源起於2013年華昌宜教授號召成立「
王大閎
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積極募款找地重建此宅作為紀念館,後獲得璞園集團等熱心捐資贊助,以及時任
台北市
副市長張金鶚的支持,撥地於
北美館
南側。2017年重建工程完成之後,捐贈予市政府並交予
北美館
管理。為紀念此具有歷史意義的活動,本書內容除了整理資料、記錄整個重建過程,也特別邀請台灣的重要建築學者為文共襄盛舉。 哲學家鄂蘭女士(Hannah Arendt)在《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書中認為人的活動生命分為勞動、工作、行動三種主要模式,三種生命的境界:如動物自然生活的「勞動」,人為客體的理性「工作」,與造就不朽的主體「行動」。然而人類社會的客觀性是一種仰賴各種不同主體的存在,是所謂的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因此行動者必須是個主體,唯有主體才能在公共領域與他人互動,方具意義。建築涉及私人與公共領域,建築設計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行動。建築師必須以理性揭露時代的條件,也必須提出自己的看法,溝通社會,方能建造。因此重建王宅的意義不在復刻,而是歷史行動。 重建王宅是邁入未來的行動計畫 重建王宅的計畫並非單純地回到1953年完工的初始狀態,不僅是理性客觀地考證歷史資料,以精確重建這個已經消逝多年的房子,我們需要思考未來,這是一種邁入未來的行動計畫。此計畫主要的工作團隊為著客觀真實地重現這個時代的經典建築,仔細研究戰後初期本地建築營造的工法、尺寸、
建材
等,但是又必須面對當前時代的營造科技的進步、生態環境的變遷,讓這個房子承襲歷史,回到未來。因此除了老匠師的訪談之外,蘇喻哲建築師嘔心瀝血在材料工法的研究與實驗上,才能完成這個重建工程。
法國
的結構理性主義的古蹟保存宗師維奧勒度(Eugene-Emmanuel Viollet-le-Duc)說:「建築之中存在著兩種真實,一為依計畫內容表達之真實,一為依構造方法表達之真實。」他在
巴黎
聖母院1845年修復工程、以及拿破崙三世的夏宮(Chateau Pierrefonds)等作品上,大膽地以當時十九世紀的新鑄鐵構材取代部分中世紀的石材結構;他認為建築是個活體,無法完全回到過去,必需要接納時代的真實。因此王宅的重建原則訂定,並非完整回到1953年,而是需要接受當代的營造技術,在眼見之處嚴格要求真實性,在眼見之外則容許適度的現代的材料工法,方能符合現代的建築結構安全、消防安全及無障礙法規。最後,重建小組考量復原重建這個房子要在哪一年的狀態?1953、1957、1960年?還是1962年?因為
王大閎
建築師喜歡設計,房子的裝修隨時在改變,加以人事變遷多端,造成史料考證艱難。為了讓這個復刻住宅有生活味道,磚牆上有白樺斑駁的變遷真實,重建小組最後決定以1954年居住一年之後為重建資料參考點,而非建築剛落成時的樣貌。 王宅與書軒
王大閎
在建國南路的自宅,是他來台灣後的第一棟單身住宅,基地極小,外觀極簡。對我而言,最感興趣的莫過於:人在6米小巷行走中去感受這面清水磚砌的3米(9尺)高牆,牆上沒有多餘的設計語言,僅提供一個黑色大門,以突顯「進口」的意義。如同子貢所說的「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進門之後有條優雅的花園小徑,曲折蜿蜒引導步入室內,一轉頭,迎面而來的是個傳統建築的「敞廳」與室外庭院合成一體,這個小院落以高牆隔離了喧囂的世俗,也提供一個私密舒適的生活家園。除衛浴間之外,室內無門僅以布簾巧妙區隔,因為設計之初原本只是個單身住宅。 重建小組思考為滿足日後這棟房子當紀念館使用功能,營建計畫尚包含了圍牆大門外面的「書軒」,提供遊客資訊與管理服務功能。相對於王宅在1950年代初期工業化時承重牆的營造與「重建築」的定居概念,這書軒設計是個當代的「輕建築」概念,蘇喻哲建築師以二十一世紀的空間架構,簡單的模距
鋼構
,玻璃穿透的牆面,屋頂天花的反射鏡面讓地面的實景變成幻象,企圖讓形式消失,讓所有的真實變成虛擬,讓定居變成遊牧,這是個擬象(mimesis)式的設計。輕巧的書軒與承重牆構造的王宅,在高牆兩側形成強烈的時空辯證。
王大閎
的人生觀
王大閎
先生是一位唯美主義者,也是一位素樸的文人,他曾經說「素樸並非粗鄙,是簡而精……真正中國建築是簡樸惇厚,非常自然的,尊重現有的大環境。」
王大閎
在1970年代發表了許多的翻譯文學,從這些文字裡可以清楚看到他的興趣與人生觀。《杜連魁》是他最重要的譯作,也是創作,他以王爾德式的弔詭況味,讓這本描述十九世紀末歐洲資產階級社會的浮誇偽善,巧妙地移花接木,轉譯成二十世紀的台灣上層權貴生活百態,提醒我們反思物質化世界裡,資本主義文明的墮落與腐敗氣息。他在前言中引用奧瑪開揚的詩句「我將我的靈魂送往上蒼,想探知一些來世的奧妙,不料我那靈魂回來傾訴,我自身就是地獄和天堂。」中原大學蔣雅君教授在本書首篇「文學」(Literature)中的〈鏡鑑與化身:杜連魁〉文中精彩論述了王先生文字的弔詭性。元智大學的
阮慶岳
教授〈明日,我們的靈魂將遠航〉以優美的文字深入比較了王爾德與
王大閎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美與道德的內心衝突,二人的作品雖然同樣地對希臘的純粹美學有著高度的嚮往,卻表現差異。華昌宜教授替這本祝壽專書費心整理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文學書目,分享王先生發表在報章上的許多文字作品,以呈現了
王大閎
先生在建築之外的另一面文學成就。
王大閎
的建築思想 王鎮華教授是最熟悉
王大閎
的學者,他長期深入研究
王大閎
的建築與思想,在本書第二篇中他提供了二篇文字,〈大閎的格,是一種風〉這篇文章中他提供了六個最真實的小故事,小中見大,開宗明義引介了
王大閎
的獨特風格。
王大閎
建築思想的「傳統與現代」議題,長期以來一直是戰後台灣建築論述的熱門主題之一, 王鎮華教授的代表性文字〈
王大閎
作品中的傳統意識〉深入介紹了
王大閎
建築師的人與建築的時代意義。
京都
大學的郭聖傑博士的〈少爺的神祕後院:再讀
王大閎
的空間理念〉,以合院為焦點,探討
王大閎
空間中的中國性,分析王先生早期的城市中庭住宅設計案(1945)中「封閉性」的空間構成所呈現的多層次空間, 以及深奧性、神祕性與浪漫性的空間趣味,比較同一時期的格羅培斯的華東大學計畫案(1946)、
貝聿銘
的畢業設計
上海
美術館
(1946)等二個中庭設計的差異。後來,
王大閎
在台灣完成的羅宅(1955)兩個合院住宅所中呈現的空間構成更為成熟。其次是北科大的王聰榮教授有關設計教育的〈永恆的建築詩人:設計教育典範與啟示〉由
王大閎
建築師的作品、思想以及從古賢思考《創世紀》對創意的啟發,檢視現今設計教育,最後提出全人設計教育的建議。最後總結文字是台大夏鑄九教授的〈
王大閎
建築師一百歲〉以
王大閎
的國父紀念館為例,討論現代建築在台灣移植的文化思考問題,他批判
台北
都市化的過程中,都市計畫的扭曲、土地政策的失控、房產經濟的投機、
都市設計
的忽視,摧毀了國父紀念館的都市象徵意義與文化現代性的本質,啟發我們需要反省當前的都市政策,重新思考建築與城市空間的辯證關係。 王宅研究 本書第三篇「故居」是有關於
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的討論,首先是銘傳大學的梁銘剛教授的〈
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簡約中的文化軌跡〉為我們說明了
王大閎
自宅的設計始末,由於他的細心,幸運地找到王宅1957 年的航照圖及1958 年的地形圖,才清楚瞭解當時王宅附近的都市環境。
王大閎
建築作品研究專精的徐明松教授提供〈
王大閎
住宅的禁慾論述與傳統繼承〉一文詳細描述了
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的歷史背景,以及之後與其他設計作品的關係。
東海建築
系的
羅時瑋
教授的大作〈現代正其居的可能?〉提供一個有趣的觀點,他巧妙地結合東西方的哲學, 以觀卦來重新解讀
王大閎
自宅,以客居心態來定居,正對準現代性的尚賓/尚客的本質,揭示出現代居住的詩意境界。他認為西方的現代經驗是一斷裂、是一種飄泊,
王大閎
建國南路自宅顯示是一接合、是一斷接,正是要在斷處上接合起來, 以客居做定居,這提供作一標竿——盥而不薦、自潔示人而不自進,人躬自身示以風範。郭肇立教授的〈
王大閎
與
密斯
:核心住宅的超越〉連結
王大閎
自宅與
密斯
的核心住宅的關係,說明戰後當時
美國
推行的工業化住宅系統,及其影響的標準化、模距化的新建築空間概念,補充了
美國
建築的時代背景與
王大閎
自宅設計的關係。也說明了
王大閎
的建築美學「靈魂必須脫殼,將老化的肉體拋棄,以得到另一個生命。」王宅的增建過程,使它解脫了核心住宅,超越了機械美學。 王宅的時代定位 這本書第四篇「再現」是
王大閎
自宅重建工程設計與監造過程的描述,也是本書最重要的研究資料部分。蘇喻哲建築師是這個自宅的重建工作付出最多的幾個人之一,這個計畫在史料缺乏的狀況下,沒有原始施工圖樣,僅憑幾張照片及不精確的雜誌圖樣,加上王家人的片斷記憶,如何將半個世紀前的建築精確重建呢? 蘇喻哲建築師的〈透過建築,看見時間〉一文仔細說明了這個工程的始末。協助辛苦監造協調的
呂欽文
建築師也在〈監造五帖〉文章中分享寶貴的現場經驗。王立甫建築師的〈關於
王大閎
1953 自宅的幾則囈語〉從建築師的專業角度對重建王宅給了一個精確而深入的建築評論。最後,台灣建築史專家李乾朗教授〈台灣現代主義的傳奇建築〉從台灣建築史發展的脈絡,描繪王宅整合現代性與傳統的價值,定位了這棟自宅的時代意義。 世紀
王大閎
- 書本內文樣頁 01(出處:典藏藝術家庭_世紀
王大閎
) 世紀
王大閎
- 書本內文樣頁 02(出處:典藏藝術家庭_世紀
王大閎
) 世紀
王大閎
...
競圖資訊
2016 TRAA 第五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開始徵件 2015年12月31日截止收件
FAM
-
2015-07-05
居住是人類的最基本需求,建造適居的住宅,應是建築的核心,也應是建築師工作的終極關懷。為引導台灣建築發展重新對焦於此一建築根本性課題,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特別創辦了「
台灣住宅建築獎
TRAA - TAIWAN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WARD」鼓勵優秀的住宅建築。
演講與座談會訊息
2015年ADA新銳建築獎國際論壇 台中場 看見與看不見的生活構築 2015年5月16日
FAM
-
2015-04-02
由國內建設開發相關企業新世代所組成的「
建築世代會
」,於2012年發起首屆
ADA新銳建築獎
,為推廣及深化
新銳建築獎
作為新生代建築人才與建築業界社會大眾及同儕間的交流平台之理念。
建築執業
年輕建築師的集體行動:建築改革社的故事
FAM
-
2013-10-30
近期,「
建築改革社
」名稱不斷出現在臉書,為了讓大家更明白
建築改革社
是什麼樣的團體?
徐岩奇
建築師在臉書上做出簡略說明,
建改社
起源於921震災後,當時教育部開展
校園
重建工作,吸引多名年輕台灣建築師加入,不但能夠體驗到新的
校園
理想,但更是受挫於多重行政、採購制度。這批建築師後來自發性成立「新
校園
運動合作社」,尋求多種建設流程的改革。然而因為深知建築領域仍有多方面待改進,他們於2006年創建「
建築改革社
」,並於2007年正式登記,也可以作為
橋梁
,關注建築師的各項挑戰和困境,以推動建築領域的進步。
1
2
Page 1 of 2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蘆竹新地標!南興水岸市民活動中心動土,張善政期許如期完工
2024-11-20
立體桁架木構造創新:北海道浦河町森林幼兒園打造永續教育實驗場域,日本建築師照井康穗重新詮釋北歐森林
2024-11-20
昆山城市生態森林公園西入口:PLAT Studio轉化濕地景觀,連接都市基礎設施
2024-11-20
建築不只是建築!東利惠以星野品牌為舞台重塑自然與人文的交會點
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