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Arata Isozaki 恭喜獲獎!

0
2200

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恭喜磯崎新 Arata Isozaki 獲頒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磯崎新是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也是第七位獲得此獎項的獅子座。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定於今年5月在法國巴黎舉行,屆時公共演講活動也將同期展開。

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Arata Isozaki
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日本建築師磯崎新 Arata Isozaki

磯崎新(Arata Isozaki)簡介

磯崎新是1931年7月23日出生於日本九州島大分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他14歲時對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記憶,對他後來的建築理念不無影響,他認為建築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應讓當前的使用者感到愉悅,無論是偶然經過的行人或是周圍生活的居民。「當我成長到足以開始瞭解世界的年紀,海峽對岸的廣島被投下原子彈,我的家鄉毀於一旦。我是在核爆中心附近長大的,那裡是一片滿目蒼夷的廢墟,建築物摧毀殆盡,甚至看不到城市的影子,我身邊只有兵營和避難所。因此,我對建築的最初體驗是一片虛空,我開始考慮人們應如何重建家園和城市。」

1954年,磯崎新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系,在1987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丹下健三的帶領下,開始步入他建築職業生涯的學徒期。1963年,他創立了磯崎新設計室,這一時期盟軍佔領結束後的日本已恢復主權,並在二戰造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動盪中尋求物質層面的重建。「為了找到最適合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我不能停留在單一的風格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矛盾的是,這也變成了屬於我的風格。」

他的創作實踐從當地開始起步,在他的家鄉和福岡都有許多建築作品,並迅速擴展至群馬、大阪東京。他職業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包括大分縣立圖書館(1962-1966,日本大分),1970年世博會節日廣場(1966-1970,日本大阪),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1971-1974,日本群馬)以及北九州市立美術館(1972-1974,日本福岡)。

磯崎新展現出超越所處時代的全球視野,有力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對話。1980年代,他憑藉首個海外項目——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81-1986,美國加利福尼亞)一舉成為國際建築界的領軍人物。他完成的超過100多個的建築項目中享譽國際的作品還包括:為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設計的聖喬治宮體育館(1983-1990,西班牙巴塞隆納);迪士尼總部大樓(1987-1990,美國佛羅里達);深圳文化中心(1998-2007,中國深圳);2006年都靈冬奧會冰球館Pala Alpitour(2002-2005,義大利都靈);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2003-2008,中國北京);安聯大廈(2003-2014,義大利米蘭);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2004-2011,卡塔爾多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2008-2014,中國上海);以及湖南省博物館(2011-2017,中國長沙)等。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早在1960年代,磯崎新就提出了「空中城市」構想(1962,日本東京),這是針對新宿地區的未來主義規劃,由凌空懸跨於老舊城市上方的建築、住宅和交通系統構成,以期應對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的變化。儘管這一計畫並未實現,磯崎新仍在其他加速發展的經濟體中繼續踐行城市規劃的主張,例如近期他在中國和中東開展的建築項目。

通過他的批判性著作,以及作為重要建築競賽的評委,他為世界各地青年建築師們實現創作理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60年來他的作品除了其標誌性的建築,還涵蓋了哲學、視覺藝術、設計、音樂、電影和戲劇等領域。

他曾以大分縣立圖書館和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榮獲日本建築學會年鑑獎(1967年和1975年於日本),其它榮譽還包括法國藝術及文學勛章軍官勳位(1997年於法國),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1986年於英國),由他擔綱策展人的日本館榮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最佳國家館金獅獎(1996於義大利),西班牙公民功勛大十字勛章(1997年於西班牙),義大利國家勛章(2007年於義大利),以及佛羅倫薩雙年展洛倫佐終身成就獎(2017年)。他曾當選英國皇家藝術學院(1994年)與美國藝術文學學院(1998年)名譽會員,以及日本藝術院(2017年)會員。1979年,他成為普利茲克建築獎首屆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並於此後連任五年。

磯崎新建築作品個展包括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東京車站畫廊(日本東京)展出的「磯崎新:1960-1990建築作品展」;布魯克林博物館美國紐約)、博洛尼亞現代藝術畫廊(義大利博洛尼亞)、荷蘭建築學院(荷蘭鹿特丹)、英國國家建築學院(英國倫敦)、米羅基金會美術館西班牙巴塞隆納)和摩尼‧拉扎裡斯頓藝術中心(希臘塞薩洛尼基)展出的「磯崎新:建築作品展」;裡沃利城堡當代藝術博物館義大利都靈)和塞拉維斯當代藝術博物館葡萄牙波爾圖)展出的「磯崎新- 電氣的迷宮」;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北京)、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中國上海)和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展出的「磯崎新-未建成」。

磯崎新曾在數所美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紐約州,紐約),哈佛大學(美國馬薩諸塞州,劍)和耶魯大學(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他常駐沖繩,於日本、中國、義大利西班牙設有工作室。

在國際建築界同行中,磯崎新以富有遠見而著稱,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他的前瞻性思維方式、對「空間藝術」的深入執著以及超越國界的工作方法屢屢得到事實印證。這位多產的建築師一直致力於促進東西方之間的對話,重新詮釋建築領域的全球化影響,並鼎力支持年輕從業人員的培養髮展。通過對各大洲建築技術的掌握、對場地和環境的理解以及對細節的絲絲入扣,他的嚴謹與靈活得到了完美展示。

2019年度評委會的評審辭這樣寫道:「他兼具對建築歷史和理論的深刻瞭解,勇於擁抱前衛,從不滿足於複製現有;他對有意義建築的追求也反映在他自己的設計作品中,直至今日仍然不拘一格、不斷演進,其方式方法總有新奇之處。」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Photography by FUJITSUKA Mitsumasa)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Photography by FUJITSUKA Mitsumasa)

磯崎新在建築方面的早期成就出現在盟軍結束對日本的佔領之後,當時這個國家正努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重新站起來。「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所以在30歲之前,至少進行了十次環球旅行。我想感受不同地方人們的生活,並在日本國內廣泛遊歷,也到訪過伊斯蘭 世界、中國的深山鄉村、東南亞以及美國的大都市。只要有機會我就要這麼做,而且我一直在問自己:什麼才是建築?」這位普獎得主回憶道。

在重建過程中,他不僅用大分縣醫館(1959-60)及其附樓(1970-1972,日本大分縣)和大分縣立圖書館(1962-1966,日本大分縣,1996年更名為大分藝術廣場)等建築作品改變了家鄉地貌,還對東西方社會之間的相互交流進行了重新定義,日本設計理念也由此對歐美地區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

「在西學東漸之風盛行的時代,磯崎新成為第一批赴海外建造樓宇的日本建築師之一,他深受『全球公民』 理念影響的建築設計也真正走向了國際化,」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評論道,「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建築正需要這種溝通。」

他的建築在幾何空間結構上看似簡單,卻擁有理論支持與意義內核。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1981- 1986,美國洛杉磯)是建築師的第一個國際項目。儘管存在爭議性和地域環境上的雙重挑戰,磯崎新憑藉對建築尺度的清晰認知,將印度紅砂岩建築進行體量上的重組,使問題迎刃而解,同時運用黃金比例與陰陽理論貫穿始終,喚起東西方關係的互補性。

磯崎新的前衛方法是多變的,通過相互關聯的時間和形式概念(磯崎新稱之為「ma」),根據各種環境的需求和影響做出調整。他跨文化和跨學科的全面解決方案反映了對特定背景、環境和社會需求的深刻敏感性,並籍此顯現出全球普遍性和本地特殊性之間經過深思熟慮的關聯。美濃陶瓷公園(1996- 2002年,日本岐阜縣)是一個坐落在層疊山谷中的陶瓷博物館,它保留了周圍的植被,同時通過室外露台、觀景台和可以俯瞰四周的高地,化身為地貌形態的延伸,局部用石磚和陶瓷做裝飾。聖喬治宮體育館(1983-1990年,西班牙巴塞隆納)最初為1992年夏季奧運會而設計,採用半地下結構,以儘量縮小這座能夠容納17,000人的設施的外部特徵,反而突出了鄰近蒙錐克山的景緻。圓形屋頂採用加泰羅尼亞拱頂技術建造,而斜坡形狀則受到佛教寺廟的啟發,同時使用磚、瓦、鋅和石灰華等本地可獲取材料作為飾面。

磯崎新是一個先驅者,他認識到對建築的需求是全球性與本地化的統一——這兩種力量構成同一個挑戰,」評審委員會主席斯蒂芬‧佈雷耶法官表示,「多年以來,他不懈努力,確保世界上具有悠久建築傳統的地區不侷限於這一傳統,而是助力傳播這些傳統走向世界,同時從其他地區有所借鑑。」

評審委員會同時注意到獲獎建築師慷慨奉獻之精神,從過去到現在,他持續提攜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建築師,其中不乏日後成長為業界翹楚的傑出才俊。目前為止,磯崎新的建築作品已經跨越60年,超過100個已建成的作品遍佈亞洲、歐洲、北美、中東和澳大利亞。其他著名的作品包括北九州市立美術館(1972-1974,日本福岡),築波中心大廈(1979-1983,日本茨城),水戶藝術館(1986-1990,日本茨城),奈良百年紀念堂(1992-1998,日本奈良),Pala Alpitour體育館(2002-2006,義大利都靈) ,安聯大廈(2003-2014,義大利米蘭),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2004-2011,卡塔爾多哈)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2008-2014,中國上海)。

磯崎新是第46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也是第八位來自日本的獲獎建築師。2019年度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獎典禮定於今年5月在法國巴黎舉行,屆時公共演講活動也將同期展開。

評審評語

磯崎新生於日本九州島大分市,他博學多才、影響力深遠,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建築師。1960年代,磯崎新創立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成為首位在東西方之間建立深厚而持久關係的日本建築師。他對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學識淵博、見解深刻,他擁抱前衛,從不安於重複現狀,而是勇於挑戰。他對意義非凡的建築孜孜以求,創造出卓爾不群的優質建築精品,直至今日仍不受風格派別所限,反映其持續不斷的演化,始終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別出新意。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50餘載的建築實踐中,磯崎新藉由他的作品、著作、展覽、組織重要會議和擔任競圖評審,對全球建築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青年建築師,賦予他們機會發揮自身潛能。福岡香椎集合住宅(1988-1991)以及富山縣Machi-no-Kao(城鎮面貌)計畫(1991-1999),他便邀請年輕的國際建築師在日本共同開展城市催化計畫。

磯崎新的作品類型多樣化,包括從鄉土特色到高新科技的多元呈現。顯然,他沒有追隨潮流,而是在走自己的路。從1960年代初的「空中城市」規劃理論,足見他對於未來城市圖景的早期探索,該設計構想是建造一座凌空盤錯於傳統城市之上的多層城市空間。他在日本家鄉的早期建築作品之一大分縣立大分圖書館(1966)堪稱日本粗野主義風格的建築傑作。而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1974)和1974年開放的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等項目則揭示出一種更為個性化的建築美學探索。美術館的建築設計採用立方體造型,清晰的幾何形態反映出他對空間留白與格網結構的偏愛,以期在展示不斷更新的藝術作品時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感。

多年以來,磯崎新的影響範圍和項目作品已經擴展至全球眾多國家,涵蓋各種不同的規模和類型。在美國磯崎新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屬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1986)和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總部大樓(1991)。前者是對拱頂形式的設計研究,或者他所稱的「圓柱體的修辭學」,後者則是對幾何形狀更為有趣的創作應用,頗具後現代風格。

許多人通過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的聖喬治宮體育館等著名建築瞭解到他的作品。他曾在中國主持設計諸多堪稱典範的建築作品,例如位於北京、2008年開幕的中央美術學院新美術館,以及位於廣東的深圳文化中心(2007)。

磯崎新近年來仍保有非凡的創作活力,不斷創造建築代表作,如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2011), 與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合作為2011年海嘯受災地區設計的可移動充氣音樂廳「新方舟」(2013), 以及2018年落成的米蘭新地標——氣勢恢宏而不失優雅的安聯大廈。這些建築作品無疑再次證明了他的實力,理解錯綜複雜的區位環境並由此創造出一座非同凡響、精心設計、鼓舞人心的建築,從城市尺度格局到建築內部空間都成功可行。

顯然,他是當代全球建築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不斷的探索中,不畏變革,勇於嘗試新思路。他的建築作品不僅基於對建築本身的深刻理解,更是基於對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他融匯東西,絕非模仿拼貼,而是另闢蹊徑。作為慷慨奉獻的典範,他支持並鼓勵其他建築師,無論處於競爭關係或共同合作項目。鑑於上述原因,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選出磯崎新作為2019年度普利茲克獎獲得者。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llianz Tower 安聯大廈 01(Photography by Alessandra Chemoll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llianz Tower 安聯大廈 02(Photography by Alessandra Chemoll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llianz Tower 安聯大廈 03(Photography by Alessandra Chemoll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llianz Tower 安聯大廈 04(Photography by Alessandra Chemoll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rt Tower Mito 水戶藝術館 01(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rt Tower Mito 水戶藝術館 02(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rt Tower Mito 水戶藝術館 03(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Art Tower Mito 水戶藝術館 04(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Ceramic Park Mino 美濃陶瓷公園 01(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Ceramic Park Mino 美濃陶瓷公園 02(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Ceramic Park Mino 美濃陶瓷公園 03(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1(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2(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3(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4(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5(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Domus:La Casa del Hombre 多穆斯博物館 06(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01(Photography by FUJITSUKA Mitsumasa)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02(Photography by FUJITSUKA Mitsumasa)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03(Photography by FUJITSUKA Mitsumasa)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Kitakyushu Central Library 北九州 中央圖書館 04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LUCERNE FESTIVAL ARK NOVA 琉森音樂節新方舟音樂廳 01(Photography by Iwan Baan)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LUCERNE FESTIVAL ARK NOVA 琉森音樂節新方舟音樂廳 02(Photography by Iwan Baan)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LUCERNE FESTIVAL ARK NOVA 琉森音樂節新方舟音樂廳 03(Photography by Iwan Baan)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LUCERNE FESTIVAL ARK NOVA 琉森音樂節新方舟音樂廳 04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LA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01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LA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02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LA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03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LA 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 04 渲染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MA Gunma 群馬縣立 近代美術館 01(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MA Gunma 群馬縣立 近代美術館 02(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MOMA Gunma 群馬縣立 近代美術館 03(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 01(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 02(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 03(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Nara Centennial Hall 奈良100年會館 04(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Oita Prefectural Library 大分縣立圖書館 01(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Oita Prefectural Library 大分縣立圖書館 02(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Oita Prefectural Library 大分縣立圖書館 03(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Oita Prefectural Library 大分縣立圖書館 04 照片由石元泰博提供,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1(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2(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3(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4(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5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Palau Sant Jordi 聖喬治宮體育館 06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 01(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 02(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Qatar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卡塔爾國家會議中心 03(Photography by Hisao Suzuki)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Shanghai Symphony Hall,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01(Photography by Chen Ha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Shanghai Symphony Hall,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02(Photography by Chen Ha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Shanghai Symphony Hall,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03(Photography by Chen Hao)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1(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2(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3(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4(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5(Photography by 石元泰博)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Tsukaba Center Building 築波中心大廈 06 草圖由磯崎新工作室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冰球館 1(2014 年更名為Pala Alpitour), 照片由Alessandra Chemollo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冰球館 2(2014 年更名為Pala Alpitour),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

冰球館 3(2014 年更名為Pala Alpitour),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冰球館(2014 年更名為Pala Alpitour),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Arata Isozaki 磯崎新建築作品:冰球館(2014 年更名為Pala Alpitour), 照片由Hisao Suzuki提供

磯崎新獲2019普利茲克建築獎引發了對日本建築生態的關注。不僅日本建築師們形成了一個互助與競爭的生態,更是有著豐富的師徒傳承系統。這不但能夠使日本建築有著深厚的基礎,也可以看出其與歐美的不同。例如,從丹下健三、篠原一男至原廣司,這三大系譜培養的建築師贏得了多個普利茲克建築獎。然而因為日本歷史上的戰後重建經驗,很多建築師的國際化步伐始於國際救援,如丹下健三對於南斯拉夫斯可皮耶的重建。

日本建築的秘密武器:師徒傳承

磯崎新於2019年獲得了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殊榮,讓世人再次對日本建築師的出色表現表示驚嘆。事實上,為何日本能夠有這麼多的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這背後隱含的原因,與日本建築的師承傳承制度密不可分。在日本,建築師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的互助、教育與競爭的共生關係,共同為建築界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創意。相對於歐美地區的建築師多是以個體方式成名,日本建築師則更側重於團體合作和家族傳承的力量。

日本建築師的家族傳承與其成果

日本建築界有三大主要的師承線,從丹下健三事務所出身的建築師中,其中四位已經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再者,篠原一男和菊竹清訓培育出的學生中也有兩位得主。原廣司事務所則成功培養出了隈研吾。而與妹島和世一同獲得該獎項的西澤立衛,以及獨立於這三大師承之外的安藤忠雄,也都在國際建築舞台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簡化後的日本建築師傳承系譜

日本建築師系譜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13-2005)

槙文彥(Maki Fumihiko,1928-)
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
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1934-2007)
富田玲子( Reiko Tomita,1938-)
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1937-)

團紀彥(Norihiko Dan,1956-)
青木淳(Jun Aoki,1956-)
坂茂Shigeru Ban,1957-)

日本建築師系譜B

篠原一男(Kazuo Shinohara,1925-2006)
菊竹清訓(Kiyonori Kikutake,1928-2011)

伊東豊雄Toyo Ito,1941-)
長谷川逸子(Itsuko Hasegawa,1941-)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1956-)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Yoshiharu Tukamoto,1965- & Momoyo Kaijima,1969-)
藤本壯介Sou Fujimoto,1971-)
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1971-)
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1974-)

日本建築師系譜C

原廣司Hiroshi Hara,1936-)

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1945-)
隈研吾Kengo Kuma,1954-)

日本建築師國際影響與特殊背景探討

日本建築師在全球建築領域所展現的影響力與其特殊背景相關。相較於西方建築師與全球化的整合,日本建築師的國際崛起背後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多次戰後和災後重建的經歷形塑了他們的建築哲學,而很多建築項目更是源自國際援助。具體來說,1963年於斯可皮耶的大地震後,丹下健三領導其團隊,包括磯崎新,提供重建援助。丹下健三對於日本現代建築的推廣和現代與傳統元素的融合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因此贏得了國際間的極高尊敬。

丹下健三的建築哲學及其學生的發展

丹下健三的建築觀念及理論被他的學生如黑川紀章磯崎新所繼承與發揚。他們對永續建築和資源再利用的概念在許多年前就有所提出,而這些理念在當代社會得到了更為廣泛的認同和重視。從丹下健三事務所所培養出來的建築師,以及他自己,共有四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日本建築師的全球影響力

這一系列由日本建築大師所培養出來的建築師,包括安藤忠雄,都在國際建築舞台上擁有著顯著的影響力。然而,他們與西方建築師的全球化過程相比,有著顯著的區別。日本建築師的國際之路,其實大多源於日本本土的戰後和災後重建經驗,這些經驗往往始於國際救援。

斯可皮耶重建與丹下健三的影響

1963年斯可皮耶地震後,丹下健三與他的團隊前往提供支援,其中也包括了磯崎新。至今斯可皮耶仍有部分區域是根據丹下健三當初所提出的規劃。他對於推動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以及傳統建築在現代建築中的融合都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他的學生,如黑川紀章磯崎新,都以更大的企圖心和能量繼續發揚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

磯崎新:從日本到國際的建築巨星

磯崎新被譽為一位發展較晚的建築大師。在1960年代,當歐洲的建築刊物初次介紹他時,他的建築作品並不多,多數設計僅以圖片展現。此外,磯崎新至50多歲才開始有在日本以外的作品。然而,這位作品並不豐富的三十多歲建築師,為何會受到國際建築媒體的關注和重視呢?這是因為,從他的老師丹下健三和同門黑川紀章的建築思想來看,他的創作仿佛一股洶湧激流,蓬勃進入了國際建築視野。

1960與70年代對磯崎新的評價

在1960和70年代,討論磯崎新的人包括了建築電訊(Archigram)的羅恩·赫隆(Ron Herron)、建築評論家彼得·庫克(Peter Cook)、建築師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和提出後現代建築的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這些人在當時也都相當年輕。從1980年代開始,建築評論家肯尼斯·弗朗普頓(Kennith Frampton)和文學理論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也持續與磯崎新進行對話和探討。

磯崎新和他的國際合作

可以說,磯崎新不僅出身於名門,並且迅速建立了國際網絡。他持續與彼得·庫克、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菲力普·強森(Philip Johnson)、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和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等人合作,並在多個國家進行了展覽、出版和競圖等各種活動。因此,稱這個閃耀著眾多星光的網絡為「建築黑手黨」一點也不為過。

磯崎新的展覽成就與國際影響

然而,如果缺乏強大的論述和策展能力,在舞台上其實是很難生存的。磯崎新策劃的巴黎展覽「間」(Ma: Space-Time in Japan, 1978)、紐約的「日本建築新浪潮」(A New Wave of Japanese Architecture, 1978)以及在倫敦策劃的「日本視野」(Vision of Japan, 1991)均成功地通過主題和空間的運用,將日本建築在形式和文化上的內涵和轉變介紹給了西方社會。磯崎新還是1996、2000和2002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Mostra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日本館的策展人,更深入地探討了日本建築從廢墟中站起來、轉變、治愈以及與鄰國的互相影響。

日本建築的國際化進程

美國建築歷史學家馬克·賈佐貝克(Mark Jarzombek)指出,磯崎新之所以認為有必要走向國際,是因為日本建築需要新的滋養,不能再依照過去的模式引入國際觀念。過去的方式最終總是回歸到日本中心主義,即將歐美建築手法引入,創建屬於日本的各種流派,但從未能打破日本社會的封閉性。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從日本第一或世界主義中選擇,而應將日本傳統的優點帶入國際社會。

磯崎新60年執業生涯分成四個階段

日本建築師向外拓展的同時,也樂於與新一代的國際建築師深入合作,這不僅鞏固了日本建築在國際的地位,更是激發了無窮的創意與交流。德國建築師Steffen Lehmann先是在James Stirling事務所工作,於1990時原本計劃在日本短期工作,然而因為受到磯崎新的吸引,他最終選擇在磯崎新的事務所停留三年。Steffen Lehman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將磯崎新的建築生涯分為四個階段:

1959年~1973年:後結構主義時期

這時期磯崎新的作品受歐洲建築影響,又融混粗獷主義與代謝派的觀點。代表作品有北九州市立中央圖書館暨北九州市立文學館、大分縣醫師會館。

1974年~1989年:象徵性高度後現代主義

高度創意的幾何構成,其實是反映過去建築對歷史與在地文化的忽視。代表作品為洛杉磯當當代美術館磯崎新是經由競圖得到此美術館的委託,是當時所有競圖中唯一不是超高層結構的作品。

1990年~2000年:建築為雕塑的實驗

磯崎新的國際地位已穩固,業主也更有地位與資源,所以設計上有較大的實驗空間。代表作品有位於波蘭Kraków的日本藝術與科技中心,以及位於西班牙Coruña的人類科學館。

2000年以後:數位建築

新世紀的作品多在快速成長的地區,如中國、越南與卡達首都多哈。數位工具讓建築能更迅速地面對當代都市的各種挑戰。代表作品有位於卡達的國際會議中心。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