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交通設施

水湳轉運中心完成工程評選 打造國道客運轉運核心樞紐

鄰近國道1號大雅交流道及台74線、位於水湳經貿園區東北角的「水湳轉運中心」,台中市政府交通局已評選出優勝廠商為德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將接續完成工程招標作業,完成相關程序後將儘速開工,共同形塑台中市國道客運轉運新門戶,創造台中城市亮點。

桃園溪洲觀光服務中心與低碳轉運站/陳昆豐建築師事務所

溪洲觀光服務中心與低碳轉運站建置計畫屬石門水庫及溪大漢溪流域跨域亮點計畫中的一環,以推廣自然觀光旅遊及行銷整體石門觀光發展為目標,讓國際遊客發現桃園魅力。

玻璃磚環繞的地鐵站,萊比錫Wilhelm-leuschner-Platz station/Max Dudler

從2013年12月開始,S-Bahn列車穿過萊比錫市中心,長達5.3公理的萊比錫(Leipzig)城市隧道竣工,由德國巴恩集團(Deutsche Bahn Ag)與薩克森州(Saxony)聯合開發,Wilhelm-Leuschner-Platz/Platz der Friedlicen revolution地鐵站位於歷史悠久的市中心南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內城基礎設施主要四個車站之一。

重新定義木都,簡學義「嘉義新車站」以當代方式詮釋阿里山

嘉義車站,建於1902年,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是台灣首座三鐵共構的車站,即將因鐵路高架化工程而迎來全新的變革。嘉義車站不但能夠呈現出新舊交織的美學風格,更是融合了簡學義和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創意設計,展現了阿里山的自然美和地方特色。此項目預計於2026年完工,不僅會成為嘉義的新地標,也可以促進地方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然而因為此次高架化的推進,嘉義市區將新建三處具有獨特風格和主題的車站,展現了嘉義獨有的文化底蘊和地區特色。

鷹架形式的再詮釋,韓國京畿道立體停車場PYTK/Urban Ark Architects

根據韓國京畿道的都市計畫,此基地是多層停車場用地,作為一個大型工業園區的服務設施使用;在停車專用設施中,總樓面積的70%可以作為停車場使用,30%可以用於停車之外目的;自汽車發明以來,該類型立體停車場已經發展出許多現代化設計,然而,這種層疊的停車場往往採最低造價及基本型態建造,大片基地中有不同機能配置時,停車場的選址順序都在基地的剩餘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很難賦予新的建築意義,設計團隊試圖在這件作品中挖掘到潛在的價值。

慢慢走,才能快快到!國道5號蘇澳休息區及服務區/翁祖模建築師事務所

有句廣告說:「世界越快,心則慢。」高速公路代表速度,到休息站就要放慢速度。蘇澳休息站為聯系北部與花東的重要交通樞紐,翁祖模建築師事務所將基地定位為一個速度的轉換站。直線代表速度,彎曲代表放慢速度,基地周邊可以看山、望海、觀溪,山、海、溪流的意象都是曲線,以曲線作為最核心的建築語匯。

台東大武「城鎮之心南迴驛」完工,台灣東部最美休息站暑期試營運

台東縣南迴公路自2年多前草埔森永隧道啟用後,為民眾大幅省下一個小時車程,讓南部民眾出遊台東更加便捷,台東縣府為了讓南迴旅客能有中途休憩的好場所,投入3.1億元規劃興建大武鄉「南迴驛工程」,如今硬體部分已完工,台東縣長饒慶鈴2022年4月8日與南迴線首長民代前往視察,饒指出,南迴驛是串聯地方產業、推動在地慢經濟的重要平台,最快暑假開始試營運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工業建築之美,巴黎T9有軌電車維護與倉儲中心/Ferrier Marchetti Studio

設計核心關注其在城市的角色,將交通運輸所固有的美學以建築的形式具象於大眾眼前。設計師認為視角的動態變化對於人對周圍空間的感知而言尤為重要,單一的空間序列能夠影響到人們的感官,讓人們在共享公共空間的同時重新發現城市的美。

都市裡舞動的身影,烏克蘭第聶伯羅地鐵站陸續開始施工/Zaha Hadid Architects

位於烏克蘭中南部,該國的第四大城第聶伯羅(Dnipro, Ukraine)於2016年開始進行地鐵線的挖掘及施工,Zaha Hadid Architects扎哈·哈迪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三座地鐵站包括Teatralna、Tsentalna 和 Muzeina 車站陸續開始施工,將第聶伯羅東區的住宅、商業、文化和學術機構與市中心及最為核心的Dnipro-Holovnyi火車站彼此連接。

預計耗資95億美元興建,甘迺迪國際機場新航站設計公佈/AECOM+Gensler

紐約皇后區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南側的1、2、3號航站大樓將在現址和原址上被重新開發,讓位於耗資95億美元的新國際航站大樓,並將於2022年開始分階段建設。隨著2026年23個登機口中的第一個開始投入使用,240萬平方英呎(約等於22.3萬平方公尺)的新一號航站大樓將成為甘迺迪國際機場最大的航站大樓,甘迺迪國際機場新航站渴望成為世界上評價最高的機場航站大樓之一。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