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工作坊

Tag: 工作坊

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 2020年2月11日~ 2020年2月15日

向建築、空間、設計領域之外的專業人士學習,鼓勵建築專業的學生主動去接觸陌生的專業領域,擴大和豐富構築行為的材料、創作、應用的可能性。 尋找一個專業學習對象,進行採訪與基礎瞭解、聚焦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學習。 以構築材料詮釋專業主題,結合基地條件,規劃設計。 細部設計,任務規劃與分工,縮比模型與局部結構試作模型。 製作配件,於基地搭建完成。 向生物學家學習特定鳥類的築巢知識。 向裁縫師學習立體剪裁解構成平面的打版專業。 向法醫學習人類解剖流程與構成知識。 向現代舞者學習有意識地操作身體動態細節。 向健身教練學習健身器材的機械運作與人體肌肉運作關係。 >>相關資訊 名稱: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 日期:2020年2月11日(二) 09:00 ~ 2020年2月15日(六) 17:30 地點:TADA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地址:台灣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報名:2020年1月6日(一) 12:00開始報名 報名網址: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 執行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email:[email protected] 指導老師:賴明正、蕭俊碩蔡孟廷、龔紋莎、陳建同、範承宗、劉字禎、邱浩修陳冠帆 共同主辦:文化部文化資產全區、2020實構築東海大學建築系成功大學建築系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逢甲大學建築系、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回到未來1965—中區百業解密工作坊》閱讀台中市中區半世紀前的產業與社群樣貌

由「東海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後簡稱「東海大學人社計畫」)舉辦的《回到未來1965—中區百業解密工作坊》共為期三天(7月12日~7月14日),試圖藉著工作坊探索台中市中區曾經存在的產業與社群關連,進一步解開中區半世紀以來從繁榮到衰敗產生的糾纏及困境緣由,學員的背景有著極大差異,在台中市文化局工作的楊先生特地請假來參與,居仁國中教歷史的陳老師帶著三位資優班的國三同學也來參加,還有一位在苗栗竹南某高中教公民的盧老師也不辭辛苦,三天搭火車奔波往返於竹南與台中之間,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團隊包括蘇睿弼、楊恩達、黃于玲、蔡鈞曄、李翊彰、陳信隆等人投入此次工作坊,講師群與學員們共同參與、彼此協作,可說是收穫豐碩。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工作坊招募—當代村落再生策略研究 2019年7月23日~2019年7月28日在黑龍江大慶市

當代村落再生策略研究——林甸國際工作坊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Village Regeneration Strategy – Lindi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Host unit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第八工作室(仿生建築與規劃實驗室) Workshop background   此次工作坊是對黑龍江大慶市林甸縣宏偉村進行調研考察,挖掘村莊村民資源。通過設計實訓、集體評講和終期評審等環節,探討和設計宏偉村未來的道路、方向和發展模式,提升村莊人居環境。研究人員包含來自國內外的學生和知名教授, 延續過去幾年一直在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坊方式。希望學員們在未來的設計工作中避免以城市為中心的視角,更加關注城鄉協調發展。工作坊調研學習期間,還邀請有國內外教授來訪交流並開展專題講座。     林甸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大慶市,位於松嫩平原北部, 哈大齊工業走廊中心地帶,南鄰油城大慶,北接鶴城齊齊哈爾,距省會哈爾濱230公里。林甸縣耕地面積252.14萬畝,草原面積108.6萬畝,林地面積34.5萬畝,森林面積37.8萬畝,濕地112萬畝,是國家扎龍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八大濕地保護區之一。宏偉村位於林甸縣城東十公里處,面積2.7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25萬畝,林地面積1967畝,草原面積1.28萬畝,轄7個自然屯,八個村民小組共有660戶,2060人。   Workshop content framework   1. 宏偉村的生態區域營建策略(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region in Hongwei village)   可持續設計是當代城鄉規劃和建築設計基本原則,生態村策略正是基於可持續設計的理念。該組將生態村策略應用到宏偉村,目的是基於可持續設計和生態自循環概念,提出將宏偉村營造成為生態區域的應用途徑。主要涉及: 可持續設計:關注宏偉村的發展策略,以可持續性策略、智能運輸系統、綠色設計解決當地的問題,以低技術、低能耗為導向提出當地建築的改造途徑; 可再生資源的自循環策略:關注自然通風、熱量、水循環、垃圾處理等方面的低技術營建策略,具有共同願景的生態社區,根據當地傳統和習俗重塑鄉村生活; 參與式過程:組織對當地的產業進行考察調研,為其產業發展提供策略、品牌設計。     Xinming...

與來自北海道的建築師五十嵐淳一起打造「邊緣空間」工作坊 2019年7月26日至8月14日在南京明孝陵風景區搭建茶室

本次工坊將以實體搭建的形式展開,最終的成果也會服務於人們現實生活。項目地點位於南京明孝陵風景區中的一個廢棄的休息中心附近,位於明孝陵的南側,用於展示明朝時期的文物與歷史。文化類建築的集聚,空間類型的單一,使得博物館周邊的公共空間無法很好的利用, 過長的甬道,居住區與該區塊的割裂也造成了該區域對城市的聯繫與影響薄弱。如何激活場所和保持場地的獨特性將是本次的思考重點。 五十嵐作為一個有地域判斷的建築師,找到了一個有趣的意向——「Buffer Zone」(緩衝區)。來自於日本傳統建築中的「縁側」。不僅是溫度的緩衝、視覺的緩衝,往往也是從鬧市區走入屬於住戶的私人領域時作為空間體驗的緩衝:讓亮與暗、喧鬧與寧靜、緊張與放鬆之間的過渡更自然與從容。 所以此次課程希望在場所中找到「容身之處」,並在那裡建造「愉悅的空間」。所謂「愉悅的空間」,即像「Buffer Zone」(緩衝區)一樣,是容納人的活動和感受,建立與人的體驗關係的包容之所。當然,在此次的課程當中,我們希望構造需要使用木材,更加溫潤和親人的材料,不僅在最終的成果上,也希望在構造的過程中,去體驗空間和人的聯繫。 大師工坊之Jun Igarashi「邊緣空間」茶室搭建 工坊時間:2019年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專業方向: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空間設計類專業 工坊人數:15人(上限) 工坊地點:南京 導師簡介 五十嵐淳 Jun Igarashi,出生於北海道,畢業於北海道中央工學院專門學校,1997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曾榮獲日本建築學會 北海道建築獎,日本吉岡獎,第21回JIA新人獎,日本建築學會 北海道建築獎,JIA東北住宅獎優秀等。 工作坊助教: 李樂 Studio Mor 建築師及合夥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於哥倫比亞大學和達姆施塔特大學交換,曾任職於大理趙揚建築事務所 沈怡杏 Studio Mor 建築師及合夥人,畢業於多倫多大學,在香港日本等各地長期從事設計工作,曾任職於如恩設計事務所 課程介紹 明孝陵‧南京 課程意義與價值 茶室 by Jun Igarashi architects 「建築立於大地,植物亦是根植於泥土,並且花草會隨著泥土和氣候的變化而發育成長。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築也是像花草一樣、能與泥土和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築。」 五十嵐淳建築事務所的網站首頁就是這樣一幅簡單的手繪花朵。 他說,自己做設計不講哲學,只重視建築的狀態。 「儘管看起來清楚,一個建築結構被放置在一片土地之上。在設計結構的過程中,人們會用平等的方式對待所有存在的「狀態」。我以這種基本原則來創造建築,在過去的十年中。有人會說我的建築包含了對「固定點」的尋找。就像我的工作地點是北海道,我不斷地在需要使用「固定點」的基礎上「構築狀態」,這些固定點在可能是極具強迫性或不可避免的「狀態」下出現,或是在我將自己的思路和某種規律性方法串聯的時候出現。從這些經驗和不斷的實踐中,我有時也會改變我思考的方式。」 我們希望在此次課程中以「居場所」、「Buffer Zone」和「構造」為母體,來完成對建築的「狀態」和「固定點」的探討。 我們的場地在明孝陵的景區之中,場地和城市提供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如何建造一個錨固在場所中的建築?建築本身的「狀態」和「固定點」自然是一個重要議題,但同時可以看到日本的傳統民居,因為土牆無法承受狂風暴雨,所以才有了大屋簷的形態。但如果僅僅出於這個原因,屋簷的尺寸滿可以縮小一些。那「縁側」的形成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在冬天的北海道,「縁側」時常意味著更好的保溫:在外界的寒冷與室內的溫暖間形成一個緩衝帶;而在另外一些地區,這個空間又為鄰里提供了能夠納涼閒聊的公共空間。所以,如何將人們錨固在空間中,而這之間的錨固點又是什麼?這也是此次課程希望能身體力行體會的。 木製屋頂現場搭建 安排及內容 前期準備: 基地勘察 關於「Buffer Zone」的研習 A初步觀察: 1.團隊匯報(2-3人):關於地段的調研,選定的地點和空間類型的講解 2.個人匯報:用文字、空間拼貼等多元化的方式,展示想要的「構築狀態」 B設計討論: 根據每個人的理想「狀態」,組合成2-3組 在組內完成「狀態」和「固定點」的深化設計,並考慮真實的建造環境 C空間構造: 在場地中,以團隊的方式配合完成空間的構造。 並在構造過程中,完善設計概念,以圖紙或多媒體的形式完成表達。 D成果匯報: 在現場完成最終的成果匯報,並和導師討論整個設計及構造過程中的建築體驗。 向景區的工作人員及普通遊客完成展示。 教學安排 7月26日(星期五) 學員集合、介紹工作坊基本情況、場地調研 7月27日(星期六) 南京城市參觀調研 7月28日(星期日) 目標與成果預期說明、計畫及工作坊流程安排 講座 7月29日(星期一) 場地調研 場地分析-mapping 記錄 對場地策略和概念的初步討論 Concept思維訓練 7月30日(星期二) 概念設計 7月31日(星期三) 概念設計 8月1日(星期四) 概念設計評圖 總結討論 按方案分組,選擇組長 8月2日(星期五) 深化設計 施工交流會 8月3日(星期六) 休息 8月4日(星期日) 方案深化 8月5日(星期一) 構造打樣 8月6日(星期二) 準備中期匯報材料 中期評圖 8月7日(星期三) 空間構造 8月8日(星期四) 空間構造 8月9日(星期五) 空間構造 8月10日(星期六) 休息 8月11日(星期日) 空間構造 8月12日(星期一) 匯報策略討論 提交最終展示成果資料 8月13日(星期二) 空間布展 評圖展覽 證書頒發 8月14日(星期三) 國際建築師論壇 建築師晚宴酒會 報名流程 1.提交志願書(請聯繫客服獲取志願書) 2.提交相關作品集10M以內,相關資料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作品限一份,作品表達形式不限,可以是個人或團隊方式的手繪圖紙模型搭建照片文稿等。 聯繫方式 官方電話:025-86880037 移動電話:18021416131 微信諮詢:labird-service QQ諮詢:583053545

產官學攜手 跨國師資陣容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舉辦「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 作品在台中市民廣場旁人行步道展出

創校30年的大葉大學一直秉持著「德國師徒制」的教育理念,藉由與產業接軌的課程內容,找來國際化的師資,提供專業技術與實務經驗之分享,就是希望能讓學生不僅有學術理論基礎,也能具備實作能力,讓畢業後不管是繼續升學或是進入職場,甚至到海外發展也都能具有競爭力。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2019年3月29日到31日在臺中市民廣場側邊人行步道展出「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成果展,這次特別與臺中市政府、臺中市臺中建築師公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攜手舉辦,也邀請到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知名建築師,與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東京ICS College of Art、臺灣大葉大學師生共同參與,運用環保材質製作空間裝置。 大葉大學副校長葉釋仁表示,這次的「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首次從校園走到都市,就是希望能將藝術與設計融入到生活之中,讓更多人能一起來接觸這些空間設計的作品,與在地連結產生更大的意義與價值,而這次工作營也是五國合作一起完成,透過國際交流更能激發不同的創意,也讓學生們能更具國際觀、世界觀。 空設系建築組三年級黃漢庭則說,這次創作的作品「日常.生產」,創意發想是希望藉由使用者本身到現場活動,並透過自己對空間的詮釋來定義。加上這次因為是擔任組長,負責統整學員的想法和創意發想,再加上指導老師的建議,也因此能把創意充份落實在實作上。指導老師楊智傑表示,大陸的學員比較注重視覺上是不是可以吸引人,而台灣學生則注重人與人在空間的互動,所以這次在作品設計上希望可以兼具可觀賞性和活動實用性。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副主任林志峰表示,「2019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透過走入都市,走入人群的方式,讓民眾也能與空間裝置成果互動,體驗空間的趣味性與獨特性,思考人與空間的關係。這次也聘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三位建築大師來台講課,帶領學生利用可回收的紙類材料,秉持永續設計的理念,實地打造一個可與民眾互動的空間裝置,也藉此落實大葉大學「德國師徒制」的教學精神。 大葉空設系 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 國際工作營 展覽 DSC04635 大葉空設系 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 國際工作營 展覽 DSC04636 大葉空設系 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 國際工作營 展覽 DSC04638 大葉空設系 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 國際工作營 展覽 DSC04639 大葉空設系...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系列活動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舉辦「Urban Transgression / 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於2019年3月26日(二)-3月28日(四)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 TADA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工作營成果於3月29日(五)-3月31日(日) 在台中市民廣場旁人行步道展出。 此次攜手臺中市政府、臺中市臺中建築師公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邀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知名建築師,與北京工業大學耿丹學院、東京ICS College of Art、臺灣大葉大學的師生共同參與,以臺中市民廣場側邊人行步道為基地,運用環保材質製作空間裝置。 Urban Transgression / 城市越界 「假如城市無法對孩童有意義,那對市民也是無意義。好像如果城市如法滿足市民 - 我們自己 - 那城市就不是城市 。」_Aldo Van Eyck 1918-1999 荷蘭建築師;教育家 「遊樂場與城市 The...

「臺北共融」2018臺北設計城市展 2018年9月26日~10月21日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2018年的台北設計城市展以「共融」為主軸,試圖探究這個人群彙集而形成的聚居場所中,各年齡層、性別、職業、身份背景與族群的人們,如何跨越彼此間的藩籬,回歸人與人之間往來交流的生活本質,共譜新的城市樣貌。而臺北作為這個多元文化包容的容器,更應同時具備友善、包容、創新、傳承的面向,讓所有人都能夠在這裡共同創造與維護美好生活。

DMO關於建築的務實狂想「製造技藝展2017」2017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7日

「製造技藝展 2017 -關於建築的務實狂想」是 DMO 策劃的年度特展,這個展覽的初衷,來自有感於台灣的產業長期給人「代工」的印象下,其實有許多先進且優異的工匠技藝與製造技術,隱藏於角落未為人所知。DMO 希望藉由挖掘出這些製造者的技術,與各種特殊的在地材料,進而開放資源與設計師們共享,翻轉傳統中「設計」而後「製造」之既定流程。

DEZACT – 國際數位設計工作營 SPACE MEDIA FESTIVAL 2016年8月18日~8月28日

一個結合前衛數位製造和未來空間設計的國際暑期課程和展覽 Space Media Festival「介質空間季」是為期11天跨越藝術、建築、設計、工程、材料等領域,具前衛和實驗性質駐地台北市的工作營暨藝術節,主題結合實驗性數位 設計製造和現實都市狀態探索。活動內容包含一個國際性的論壇會,邀請英國,台灣,美國日本等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學者進行講座、工作營和論壇。招收 對象及參與學員,包括: 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年 輕畢業生和創意設計師,專業建築師和工程師,空間及媒體藝術家,製造和 營造專業人士,研究學者和評論家。成果展覽包括公開示範設計製造過程、藝術演出,大眾參與互動平台,以及透過全球網絡體驗跨國、跨界合作的智慧回饋機制及 創新設計模式。 在國內台灣科技大學與華中華民國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的提案領導下,與兩個國外具有共同獨特目標的前衛藝術 和建築組織 DEZACT(London, UK)和荷蘭 Stichting Modulus藝術基金會 (The Hague, Holland), 形成一個密切合作的執行組織,再加上國內具相同理念的學術單位如實踐大學的協助,來合辦首度的Space Media Festival「介質空間季」。這個在台灣會是首創的跨國、跨領域合作的數位實作設計活動,在國際間已有類 似的先例,如 Ars Electronica 在奧地利的林茨市,Resonate...

EXTRA FABRICA數位設計國際工作營 2015年7月18日 ~2015年7月29日

EXTRA FABRICA 「非常製」是一個為期12天駐地台北市的暑期工作營,內容將透過結合實驗性數位設計方法、多媒體科技、製造程序與相關應用技術以」人-機械複合本體論」為 架構,去探索未來空間之反饋學習、可反應人本能行為和心理原型模擬之相對應的新智能空間設計。主導專業建築設計團隊為英國的DEZACT,台灣的協辦單位 為實踐大學,其提供包括硬體和場地資源的支持。活動內容除了設計實作課程外,包含國際系列講座,邀請英國美國、台灣等地之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和學者 進行對談及參數化設計中-進階軟體應用與3D列印機設計+組裝課程,我們將全面性探索數位科技如何在設計過程從模擬再現的角色提升至扮演設計關鍵之參與式 合作模式。 工作營的招收對象和參與學員,將包括: 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年輕畢業生和創意設計師,專業建築師和工程師,空間、媒體藝術家,製造和營造專業人士,研究學者和評論家。展覽將於工作營成果發表時開 始,內容包括公開示範設計製造過程,大眾參與互動平台,以及在未來空間狀態中體驗智慧回饋機制和多變適應性。 研究主題 兩 個世紀大規模的工業及數位化拉鋸了真實與模擬世界的對立,人與機械一直以來因"設 計者"與"被設計者""使用者"與"被使用者"之先天角色,而支配著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人造生產過程與物品,開啟了可被大量複製,機械化及虛擬的可能 性,但同時也被批評為非人類、背離真實、肉體的和自然的世界的。若資訊程序與智能化為一發展必然,是否能夠打破20世紀以來對於真實與模擬的二元定論,將 網路攝影機、數位軟體所創造的影像視為新型態的真實影像,機械化變遷所建造的環境非再單一負面的被視為破壞自然的本源,而是一種新自然;人類和機械本體的 重疊交織勢必將開啟另一種新的「人造本體論」使生產和製造同時形成動態和衍異的契機,機械反饋學習和原型模擬從單一回應預設行為和心理模式轉變為參與式互 相影響;建築將不再是一個只能容納主觀而自然人體生活的非自然客觀載體,」空間」可以是具有自身主觀意識之人-機複合體。 在這個激進的思 維模式之下,EXTRA FABRICA第二年度的暑期課程將推進研究建築之生機動態和衍異之可能性,涉及設計和製造的並行過程,探索未來空間如何透過人機本體的重疊交織而啟動另 一種空間設計之敘事實驗。活動過程透過多樣的概念、觀點、數位和媒體工具來剖析和設計,考量到多變的時間性,空間性和功能上的使用。設計的產生更進一步探 討量化和非量化因素,數位參數模擬和人的情緒行為,公眾和私人領域分別和認同,歷史記憶和未來展望等等之間的複雜關係。12天密集的設計與構築課程將會帶 領學員透過建築設計之互動概念、實驗性技術、大量客製化、對於現狀的批判性和想像力,來思考並重新定義未來空間之設計與其價值。= 師資 本工作營請到世界最頂尖的建築學院之一-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的現任老師學生及優秀畢業生來到台灣, 與新一代的年輕建築師、藝術家及學生,透過數位建構及多媒體應用技術來探索未來城市之空間、環境與社會之議題, 學生將親自透過操作CNC、雷射切割、3D印表機等先進技術實際體驗參數化設計及數位製造。 工作營特色 頂尖的師資陣容 / 國際化的課程安排...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