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王大閎
Tag:
王大閎
演講與座談會訊息
響應世界閱讀日 走讀臺灣戰後現代建築 從國父紀念館出發
FAM
-
2023-05-20
為了共襄世界閱讀日的盛舉,並與文化部「2023年走讀臺灣」活動同步並進,文化部旗下的國立國父紀念館今年特別策劃了「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巡禮」為核心的主題,期待能透過回溯臺灣現代建築的歷史軌跡和場景,深入思考並直視臺灣建築未來的多元面貌。此次的活動設計了2場精彩的講座以及8條詳細的走讀路徑,路徑將橫跨
臺北
、
臺南
、
高雄
、
臺東
四大城市,讓參與者有機會實地走訪25個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經典傑作。
展覽
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22年7月30日~8月31日
FAM
-
2022-07-26
臺灣戰後經典手繪施工圖建築展,是2006年以來我們持續關注台灣資深前輩建築師,醞釀出的一檔展覽。有感於時代斷裂,年輕一代的建築學子輕忽建築生產過程的嚴謹與細膩,導致年輕學子不願意練就繪製細部設計施工圖的真功夫,讓台灣當代建築缺少一份質感,一份組構建築的手工性。
展覽
上海當代美術館「直行與迂迴:1940年代至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之路」展覽 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
FAM
-
2022-07-17
上海
當代藝術
博物館
舉辦展覽「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目的在於梳理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並展現台灣建築師對於其身份的審慎與反思,直面台灣建築現代性發展與本土話語思考,展覽由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兼策展人
阮慶岳
策展,展期由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旅行
國父紀念館2022年「走讀臺灣」系列活動開跑,看見建築之美!王大閎與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
FAM
-
2022-05-15
中華民國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是由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師
王大閎
所設計,是臺灣具代表性的
公共建築
,2019年經
臺北市
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為響應世界閱讀日,並配合文化部「2022年走讀臺灣」活動,發掘更多值得探索的建築地景,國父紀念館今年特別以「
王大閎
與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之建築」為主題,搭配建築文本及導覽手冊,自5月至8月精心策劃8條走讀路徑、2場專書講座及線上展覽。
推薦閱讀
阮慶岳+王增榮《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FAM
-
2021-12-21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為建築評論家
阮慶岳
與
王增榮
,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經典凝視」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
王大閎
、
陳其寬
、
李承寬
,以及貼近人性的
女建築師
先鋒
王秋華
與
修澤蘭
;接著「開東合西」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
李祖原
、
漢寶德
,與特立獨行的
吳增榮
,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
姚仁喜
;最後是「人與土地」,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
謝英俊
、
黃聲遠
、
廖偉立
、
邱文傑
。
展覽
北美館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 梳理冷戰技術史與臺灣藝文發展之關係
FAM
-
2021-10-15
北美館
年度典藏研究展「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自10月16日至2022年2月20日於
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本展由臺灣策展人許芳慈與
新加坡
策展人陳麗瑩(Kathleen Ditzig)客座策畫,以其長期研究戰後臺灣及東南亞當代藝術發展的背景,探究冷戰時期起現代主義在臺灣的沿革流變,並剖析當時的社會脈絡和歷史氛圍,如何持續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及地球家園的想像。 展出作品以
北美館
現代藝術經典藏品為主軸,另含括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歷史
博物館
、
高雄市
立
美術館
、楊英風
美術館
等國內各大
美術館
藏品及相關文獻檔案,以及國際當代藝術家的借件作品等,從不同媒介、時空向度呈顯展覽題旨。 2021年10月15日舉行開幕典禮暨記者會,參展藝術家韓湘寧、陳瀅如、張紋瑄,以及瓜地馬拉共和國大使館大使葛梅斯(Willy Alberto Gómez Tirado)、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大使館大使柏安卓(Andrea Bowman),以及
比利時
、
新加坡
、
韓國
、
泰國
等之駐臺單位皆出席共襄盛舉。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以「冷戰」為論述起點 本展之論述起點為冷戰,亦即二次世界大戰後以
美國
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透過在文化與美學、太空探索與科技發展的競逐等非直接對戰的交鋒,所進行長達半世紀的意識形態對抗。展覽從1950年代美蘇太空競賽與美援計畫所驅動之亞洲現代藝術、工藝與設計進行闡述,並進一步討論上述時代條件如何催生了現代家園的概念形構,以三個相互交織的主題,剖析當時歷史氛圍的複雜性:「太空競賽後的宇宙技術」、「寰宇家務」以及「自由世界的美學網絡」。除了展出藝術作品,本展也透過歷史素材和檔案資料的展陳,從臺灣的現代藝術與國際藝壇的交流,乃至以世界為舞台的臺灣現代工藝等,企圖標示臺灣現代主義藝術發展之於不同時空脈絡事件的相對座標,以茲作為理解世界史的另翼參照。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太空競賽作為美、蘇政治強權相競逐的手段,也同時擾動人類對於觀看感知與科技發展的集體現代性想像:衛星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得以從外太空的視角觀看我們所處的地球,1969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則將全球目光透過轉播投射到另一個星體上,視覺經驗的擴展重塑了人類理解自身之於世界及宇宙的相對關係。於此同時,臺灣的現代主義藝術家企圖以傳統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於西方藝術在觀念和表現上進行實驗與擴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為劉國松、秦松、楊英風等,他們藉著對於水墨筆法的記憶和技藝,以及傳統美學的空間意象,發展出數件與太空乃至宇宙相關的創作;而韓湘寧作品《上下左右中》則結合甲骨文元素進行媒材的實驗,以十字線譜與天圓地方的符號性,帶出空間意識的全新演繹;建築師
王大閎
的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月神茜莉妮」,則是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精神及其空間性的深奧化作設計語彙,體現對於登月行動的精神性慶賀。
王大閎
,《登月紀念碑設計海報》,1969,海報,173 × 105公分。 建築師
王大閎
的登陸月球紀念碑計畫「月神茜莉妮」,則是進一步將中華文化精神及其空間性的深奧化作設計語彙,體現對於登月行動的精神性慶賀。 除了太空探險科技的角逐,居家空間也成為另一個想像現代性的較勁之地。1959年,美蘇領導人尼克森與赫魯雪夫在展覽會中一個仿真的廚房裡進行意識形態的辯論,尼克森聲稱
美國
民主及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美好生活,可以從科技與廚房家電中一覽端倪。在50、60年代,
美國
的廚房模組結合了消費性商品、新科技與美學展現,被送往世界各地展示,做為其現代主義的政宣手段之一。 而各項美援計畫亦促成全球性家居文化的興起,臺灣的藝術、工藝、設計品在全世界各地的家屋中尋找新的歸屬。展覽將呈現1956年
美國
斯圖本玻璃公司(Steuben Glass Company)在
美國
政府支持下辦理的巡迴展「水晶中的亞洲藝術家」中,由
美國
工藝師將藍蔭鼎、卓君庸、馬壽華等藝術家書畫雕刻於水晶上的擺飾,以及當時巡迴展出之相關影音文獻;
美國
政府委託工業設計師羅素.
萊特
(Russel Wright)來臺輔導工藝推廣計劃的相關影像資料,與長年投注臺灣傳統工藝的顏水龍,當年和
萊特
共事時,結合臺灣原住民圖騰及編織工藝所製造的燈具作品。 冷戰時期,
美國
積極以政治外交手段爭取「自由世界」陣營以對抗共產,
美國
新聞處在國際上展示臺灣藝術家的創作、在臺灣協助推動民間工藝與藝文推廣計畫,皆可視為對臺灣作為「自由中國」現代性理想的支持。1951年,聚焦在農業事務的半月刊「豐年」雜誌創刊發行,由藍蔭鼎擔任主編、楊英風任美術編輯,以樸拙的視覺風格呈現美援期間(1951-1965)的臺灣鄉村日常,記錄了戰後臺灣的視覺藝術早期發展。而1950至1970年代間藝術風格的轉變與演進,可見藝術家以東方美學與哲學傳統為基礎創造新的藝術語彙;同時,臺灣現代藝術先驅積極活躍在民主陣營的藝術網絡之中,尋找合作對象進行集體創作,促成新的跨國現代藝術語言,並將其成就帶回臺灣,李元佳、蕭勤於
義大利
參與創立的龐圖運動即從中國哲學出發,著重內在精神的自省並主張藉藝術活動進行思想體系的重建。 本展另也藉由當代作品與研究型計畫,展現藝術家如何以創作的能動性,發展出與區域政治及歷史對話的獨特語彙,從而檢視冷戰的當代遺緒,補述「現代」歷史書寫的空缺。
印度
藝術家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Prajakta Potnis)的裝置作品《廚房辯論》從同名歷史事件汲取靈感,將廚房視為冷戰焦慮的場域,以被破碎呈現或模糊化的食材或廚房用具,來影射這段歷史餘波。
新加坡
藝術家陳麗可(Erika Tan)的裝置創作《Barang-Barang》,以母親陳飛(Fay Tan)之於藝術史的關係,刻劃當時女性個人軌跡與不同國家藝術史間的連結與糾纏;
美國
籍沖繩裔藝術家伊豆見彩(Aya Rodriguez-Izumi)《來自最後戰役的回聲》是一項進行中的家族創作計畫,以聲音與影像裝置與文本並置,訴說二戰尾聲沖繩戰役倖存者的故事;
越南
藝術家蕭崇(Sung Tieu)的裝置作品《受哈瓦那症候群影響的大腦解剖冠狀面(樣本1-12)》、《棄物之歌》,將歷史上曾以聲波或聲音進行的間諜戰術轉譯到
美術館
空間,以提袋等日常物件構成的場景,提醒著我們身邊的事物,其實是一場場未竟之役所遺留的心理痕跡。 本展既是對於文化冷戰及其與臺灣藝術史交互關係所提出的探詢,亦是針對這場戰役如何在現實中延續所做的藝術性調查。藉由匯聚
北美館
現代藝術典藏品與文獻檔案資料、觸及世界歷史議題之當代藝術計畫並牽引其間產生的辯證張力,展覽意圖重新梳理形塑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也提出在當今面臨多樣全球議題的處境下如何找尋自身定位的反思。 「未竟之役:太空.家屋.現代主義」展出作品 顏水龍,《原住民圖紋檯燈》,1984,彩繪、陶瓷、月桃樹莖條,46 × 46 × 75公分。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典藏。 YEN Shui-Long,...
無所不有
王大閎您哪位?北美館推出建築詩人王大閎相關Podcast節目 2021年9月23日至2021年12月30日,每周四上線一集
FAM
-
2021-09-30
台北市立美術館
(以下簡稱
北美館
)將推出建築詩人
王大閎
相關Podcast節目,5大主題15集每周四線上平台免費收聽。 台灣已故名建築師
王大閎
知名的建築作品包含國立國父紀念館及
北美館
,
北美館
自2018年起以「
王大閎
建築劇場」型態,啟動營運
王大閎
建築師之重建自宅,持續發展出沉浸式體驗、工作坊、系列影片、展演等獨具特色之推廣計畫,亦曾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肯定,作為觀眾認識
王大閎
及其自宅的關鍵基地。
演講與座談會訊息
王大閎與《杜連魁》論壇及專書講座2021年9月4日起在國父紀念館登場
FAM
-
2021-09-02
配合中華民國文化部110年「世界閱讀日」活動主題及延續國父紀念館籌劃「紀念
王大閎
建築師系列活動」風潮,該館特別精選
王大閎
先生主題相關文本,自2021年9月4日起於該館中山講堂辦理3場論壇及專書講座,歡迎敬仰
王大閎
建築師偉大志業的朋友前來聆聽。
演講與座談會訊息
國父紀念館紀念王大閎建築師系列活動登場 「走讀王大閎與古蹟建築活動」首場在國立成功大學
FAM
-
2021-03-03
國立國父紀念館是臺灣重要現代主義建築師
王大閎
先生所設計,民國108年5月3日被
臺北市
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現在更是臺灣重要的文化地標。該館為紀念
王大閎
建築師,特別邀請國立
臺北
科技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
王大閎
建築與保存學會等相關機關、
學校
及家屬共同規劃辦理展覽、建築走讀、音樂會及論壇等一系列活動。「空間、文化與手工性──微觀
王大閎
的建築世界」特別選在
王大閎
建築師在臺灣唯一任教的
臺北
科技大學藝文中心舉辦,別具意義,該展覽將於5月15日開幕,屆時歡迎市民朋友前往參觀。 有「建築詩人」美譽的
王大閎
先生,畢業於
英國
劍
橋
大學建築系及
美國
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受教於現代主義大師葛羅培斯,1952年遷居臺灣,翌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建築作品在臺灣約有60餘件,其中國父紀念館建築設計堪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的經典作品。 國父紀念館於2020年首次辦理建築導覽活動,開放報名即秒殺。今年辦理的紀念活動將從南部起跑,首先登場的是「走讀
王大閎
與古蹟建築活動」,於2021年3月27日起至5月共計辦理7場次。第一場走讀
王大閎
建築師在國立成功大
學校
園及其周邊的經典建築作品,成功大學中文系館為
王大閎
先生在南臺灣的稀有作品。其餘路線分別為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父紀念館及
王大閎
建築師的自宅虹廬等。由於活動參加名額有限,該館特別在每個走讀地點辦理一場小型展覽,介紹
王大閎
建築師的設計理念與建築之美。 為因應防疫需求及兼顧活動品質,每場次參加人數限額25位,並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之防疫措施,實施實聯制,參加者須全程配戴口罩。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請上國父紀念館官網,聯絡電話:(02)2758-8008分機725、535。 走讀
王大閎
與古蹟建築活動各場次時間地點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1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 日期:2021年3月27日 時間:14:00-17:00 講師: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路線:成大中文系館展場→成大舊
圖書館
(傅利爾等建築師設計)→大同教巴哈伊中心(賀陳詞建築師設 計)→
臺南
區基督教大專活動中心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2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 日期:2021年3月28日 時間:09:00-12:00 講師:黃瑋庭(
王大閎
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研究助理) 路線:成大中文系館展場→成大舊
圖書館
(傅利爾等建築師設計)→大同教巴哈伊中心(賀陳詞建築師設 計)→
臺南
區基督教大專活動中心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3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 日期:2021年4月10日 時間:14:00-17:00 講師:李思薇(
臺北
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路線:臺灣大學總
圖書館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化工館→生化研究所→慶齡工業研究所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4 地點:中央研究院 日期:2021年4月17日 時間:14:00-17:00 講師:黃瑋庭(
王大閎
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研究助理) 路線: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展場→資訊科學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歷史文物陳列館→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5 地點:國立國父紀念館 日期:2021年4月24日 時間:14:00-16:00 講師:謝佩伶(國立國父紀念館專業導覽員) 路線:國父紀念館正門→大會堂→二樓廳廊→大廳銅像→館外迴廊及廣場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6 地點:虹廬&國立
臺北
科技大學 日期:2021年5月16日 時間:14:00-16:00 講師:邵文政(國立
臺北
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 路線:虹廬→
臺北
科技大學展覽會場 走讀
王大閎
_場次7 地點:虹廬&國立
臺北
科技大學 日期:2021年5月23日 時間:14:00-16:00 講師: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助理教授) 路線:虹廬→
臺北
科技大學展覽會場
建築
王增榮與阮慶岳,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談論漢寶德
FAM
-
2020-06-06
2020年六月號《
建築師雜誌
》,登出
王增榮
與我當初在「敏隆講堂」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其中第六講談論
漢寶德
的內容。這系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輩,第二部分是師長輩,第三部分是同輩。我覺得談論師長輩尤其困難,因為直言難不直言也難。
1
2
Page 1 of 2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113年中華民國建築師考試「大設計」科目惹議 基地範圍標示矛盾 考生:命題疏失影響作答品質與考試公平
2024-11-24
紅磚牆內的時光對話:韓國龍山區日據時期老屋蛻變為undebt cafe언뎁트 咖啡館,建築師以自然建材重現歷史建築的當代靈魂
2024-11-24
學生宿舍百年演進:從遮風避雨到推動多元文化與永續發展的建築空間啟發
2024-11-24
鐵道工業遺址重生:英國康登鎮二級歷史建築馬廄醫院旁,迎來創新設計酒吧Lucky Club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