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7 4 月, 2024

Tag: 阮慶岳

2023年台灣建築設計界亂象 如何投資與製造「台灣之光」?

在2023年6月13日的報導中,聯合報記者陳宛茜發表了一篇名為「建築設計界亂象!砸錢買國際大獎 鍍金變台灣之光」的文章。近期,一位設計師以「台灣唯一受邀參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的名義,向政府申請了近四百萬元的高額補助,然而,卻被揭露其參與的展覽與世界首屈一指的建築展並無關聯。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會是什麼樣子?謝英俊的常民造屋

謝英俊建築師認為建築是一個集體創作,人人都能自力造屋!於是想要建構一個「現代民居」的機制,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蓋出很好的房子。跟傳統一樣,讓建房經驗積累與交流,最後發展成完美的建築型態。

上海當代美術館「直行與迂迴:1940年代至今台灣現代建築發展之路」展覽 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目的在於梳理台灣現代建築的發展脈絡,並展現台灣建築師對於其身份的審慎與反思,直面台灣建築現代性發展與本土話語思考,展覽由小說家、建築師、評論家兼策展人阮慶岳策展,展期由2022年7月16日~10月16日,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2022臺南建築三年展—建築:之間的「距」「離」2022年3月17日~2022年8月21日在台南市美術館

臺南建築三年展「Tainan Architecture Trinnale」探討「建築:之間的距離」,在台南市美術館2館各展覽室展出,策展人翁廷楷謝宗哲所策劃。他們深化了「距離」這概念,不但能夠表示物理距離,也可以代表各種立場和姿態上的差異。這展覽期望讓觀眾重新看待生活中的空間和建築。因為策展的巧思,以「S、M、L、XL」這四個尺度,帶領大家感受建築的不同面向。

阮慶岳+王增榮《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經典凝視」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王大閎陳其寬李承寬,以及貼近人性的女建築師先鋒王秋華修澤蘭;接著「開東合西」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李祖原漢寶德,與特立獨行的吳增榮,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姚仁喜;最後是「人與土地」,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謝英俊黃聲遠廖偉立邱文傑

王大閎您哪位?北美館推出建築詩人王大閎相關Podcast節目 2021年9月23日至2021年12月30日,每周四上線一集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將推出建築詩人王大閎相關Podcast節目,5大主題15集每周四線上平台免費收聽。 台灣已故名建築師王大閎知名的建築作品包含國立國父紀念館及北美館北美館自2018年起以「王大閎建築劇場」型態,啟動營運王大閎建築師之重建自宅,持續發展出沉浸式體驗、工作坊、系列影片、展演等獨具特色之推廣計畫,亦曾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肯定,作為觀眾認識王大閎及其自宅的關鍵基地。

曾經的日本商店日常《看板建築:東京昭和生活文化散策》走一趟充滿懷舊庶民氣氛的建築與文化巡禮

看板建築,原是關東大地震後大量興建的結合店鋪與住家的建築。它不僅融合了日式建築風格,更是擁有如招牌般的正面設計。然而因為藤森照信與堀勇良於1975年正式命名此風格為「看板建築」,它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到重視。今日,這些建築已是珍稀的文化資源,象徵著昭和年代的生活樣貌。萩野正和的《看板建築:東京昭和生活文化散策》更是詳細介紹了這風格的細節和背後故事,讓讀者重返昭和東京的日常。

評委狂聊天、20分鐘決定數億大案 建築師簡學義怒批公共工程評選亂象

建築師簡學義屢獲國內各大建築獎,卻因公共工程案評委主席在他簡報時,大聲聊天等亂象,聲明暫別公共工程領域。建築界表示,部分評委不用心,司空見慣,常不看書面報告,靠廠商口頭簡報20分鐘,就決定數億元工程,滑手機、去上廁所等所在多有,如何為國家每年四五千億工程預算選出佳作?

文心藝所2021 建築沙龍 三月的四個週六「建築可以拯救世界嗎?」建築的行者:謝英俊對談阮慶岳

921大地震後,謝英俊與邵族部落一起重建家屋,謝英俊不僅主導募款與建造,還堅持在此刻機械化的世界,仍然使用低科技的方法,對不分男女老弱的勞動力寄予尊重,相信任何個體與家庭在鄰里互助下,確實可以自己動手造出家園。

王增榮與阮慶岳,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談論漢寶德

2020年六月號《建築師雜誌》,登出王增榮與我當初在「敏隆講堂」對談系列「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其中第六講談論漢寶德的內容。這系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輩,第二部分是師長輩,第三部分是同輩。我覺得談論師長輩尤其困難,因為直言難不直言也難。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