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14期豐寶建設|米蘭公寓

spot_img

精選

台灣建築的文化座標何在?從大阪世博經驗反思,建築界探索身分認同與設計方向的未來路徑

一場由大阪世博經驗觸發的臉書對話,引發對於「文化主體性」的探討。台灣建築師、學者及前官員,從日本經驗、西方理論、在地實踐等多元角度切入,探討台灣建築如何在現代化浪潮中,擺脫符號複製,回歸東方空間觀、道法自然哲思,並回應氣候、材料、歷史脈絡。論辯觸及古蹟修復、木構造復興、批判性思考,乃至於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文化自明性與市場「被閱讀性」之間的權衡,勾勒出台灣建築尋找自身定位的焦慮與期盼。

百年信仰殿堂化身市民泳池:荷蘭聖方濟各教堂的華麗改造,MVRDV 與 Zecc Architecten 擘劃海爾倫「聖水」計畫回應歐洲教堂閒置挑戰

荷蘭建築師事務所MVRDV 與 Zecc Architecten 贏得競圖,將位於海爾倫(Heerlen)市中心、擁有逾百年歷史的聖方濟各教堂(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轉變為名為「聖水」(Holy Water)的公共游泳池。此計畫旨在為閒置教堂賦予新的社會功能,同時精心保存國家級古蹟的歷史元素。設計核心包含可調式泳池地板,增加空間使用的彈性,甚至能創造水面如鏡、倒映教堂穹頂的視覺效果。設計團隊亦克服古蹟保溫、防潮等技術挑戰,預計於2027年底開放,成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

看見建築魅力

西班牙蘇馬亞老城區迎來交通革新!TAPER Arkitektura與VAUMM運用都市電梯克服陡峭地形,串聯聖何西社區五個高程,重新定義鄰里連結與公共空間的嶄新面貌,提升居民移動福祉

西班牙蘇馬亞市政府為改善聖何西社區交通困境,攜手TAPER Arkitektura與VAUMM建築團隊,藉都市電梯連結五個高程,搭配兩座人行步橋活化公共空間並兼顧觀景休憩,成功提升老城區居民移動便利性。

探索Google山景城總部神秘光球:Marc Fornes 運用參數設計編織鋁合金的未來建築詩篇,挑戰結構與美學界限

座落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Google)園區的「The Orb」,是美國建築師MARC FORNES / THEVERYMANY(MARC FORNES / THEVERYMANY)介於地景藝術與構築物間的創作。其運用尖端運算設計,將六千餘片僅3mm厚的沖孔鋁板,以逾廿萬顆鉚釘精密組裝,形成十公尺高、廿六公尺寬的自支撐曲面結構。此作不僅挑戰材料與力學極限,更藉由光影穿梭變幻,日間灑落如星斑,夜間通體發光,提供訪客漫遊、驚嘆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園區創新精神與社區連結的象徵地標,體現了數位構築工藝與感性空間營造的精妙結合。

紅土色澤映襯大膽設計:桿氏設計團隊為亞特蘭大女子學院構築科技藝術交流新空間

美國建築師事務所 Studio Gang Architects 為亞特蘭大斯佩爾曼女子學院打造「瑪麗·施密特·坎貝爾創新藝術中心」,這座多功能建築設計饒富意義,不僅讓科技與藝術領域的學生獲得跨界交流空間,更讓社區民眾能參與校園活動。建築物坐落於校園邊緣,一樓規劃表演場地與藝廊面向社區,二樓「論壇」中庭成為核心空間,外觀遮陽設計兼顧採光與節能,紅土色調呼應當地地景與校園建築,整體設計反映開放與連結理念。

非戰之罪抑或好事多磨? – 新高雄車站批判與再期待

耗時二十年、歷經帝冠式老站二次遷移與國際團隊接力,高雄車站啟用。荷蘭Mecanoo建築師事務所擘劃的「綠之丘」天棚成新地景,然臺灣科技大學林冠汶博士親訪後感失落,指陳其不透水鋪面多、遮蔭少、生物多樣性空間匱乏,對比臺中綠空廊道、新化果菜市場有落差,更點出植栽維護、商業機能延宕等問題。面對高鐵南延新局,國營台鐵公司如何克服氣候挑戰、活化空間,回應高雄市民漫長等待,備受關注。

重返未來榮光: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以充氣球體致敬1970,Manuel Herz 承先啟後再探建築可能

座落於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Expo 2025 Osaka),瑞士館 (Switzerland Pavilion) 以一系列吸睛的白色球體構成,由瑞士建築師事務所 Manuel Herz Architects 設計,旨在向1970年同在大阪舉辦的世博會(Expo '70)及其前衛的建築精神致敬。這些採用PVC與ETFE充氣薄膜構成的球體容納了展覽空間,聚焦於「生命」、「星球」與「增強人類」三大主題,呈現瑞士的創新能量。整體設計強調「輕盈」概念與永續性,結構可拆卸再利用,並透過景觀植栽,連結自然環境與科技發展,展現瑞士的價值觀與對未來的思考。

京都裏山的永續詩篇:法國建築師2m26以檜木茅草,重譯傳統羊舍的自然回歸之路

在古都京都的田野間,由法國建築師主持的2m26事務所,完成了一座名為「Hitsujigoya」(羊舍)的獨特木構建築。此案不僅是區隔公母羊群的實用門房,更是對自然材料與日本傳統工法的深度探索。運用本地檜木、傳統榫接技術、費時的茅葺工藝,並在屋頂點綴象徵日法連結的鳶尾花,此結構體現了建築應「回歸土地」的永續理念。面對農地規範與徒步限制,設計團隊以巧思回應,構築出一方既尊重傳統、又富含生態意識的恬靜場域,為京都地景增添耐人尋味的註腳。

景觀設計

地景煉金術:YACademy攜手Snøhetta與Herzog & de Meuron,於西西里鹽礦與薩丁尼亞離島,探索建築教育新維度

義大利YACademy地景建築學程,立足於十年特殊自然場域設計經驗,旨在培育能應對非凡地景的設計專才。學程透過大師講座、實地參訪與工作坊,強化學員連結人為設計與自然環境的能力。近期與Snøhetta合作,學員於西西里Petralia Soprana鹽礦的廢棄區進行改造提案,如「The In-between Scape」強調連結對立,「Transitorre」則利用鹽版等創新材料建構互動焦點。下一屆學程將移師薩丁尼亞Asinara國家公園,由Herzog & de Meuron的Andreas Fries指導,聚焦於公園的再利用與保存,持續探索建築在特殊脈絡下的可能性。

美國聖安東尼奧植物園全新風貌!Reed Hilderbrand、SO-IL協同改造38英畝綠地,授粉者花園點亮永續未來

聖安東尼奧植物園(SABG)攜手Reed Hilderbrand與SO-IL,啟動總體規劃,打造授粉者花園與公共溫室,提升教育與文化地位。2024年6月計畫公布,2025年4月效果圖亮相,耗資830萬美元。計畫改善步道流暢性,更新德克薩斯原生步道,強化永續性。Katherine Trumble強調保育核心,SO-IL則參與紐約Art Omi展館,展現多元實力。

推薦閱讀

室內設計

當鬆餅格紋成為設計語彙:Masquespacio 在利雅德 Novu Waffle 擘劃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

西班牙設計界翹楚 Masquespacio 事務所,此次將設計觸角伸向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首都利雅德 (Riyadh),為 Novu Waffle 品牌擘劃從外帶專門店邁向完整餐廳體驗的關鍵一步。設計團隊慧眼獨具,提煉鬆餅本身的格狀紋理,將此一趣味盎然的視覺符號,鋪陳於餐廳內外每一處細節,從窗框立面、牆面裝飾乃至桌椅家具,無不見格紋蹤影,形塑高度整合的品牌形象。空間主調採輕快藍色,搭配懸吊的半透明黃色結構,共譜活潑生動的用餐氛圍,堪稱在有限預算下,達成品牌溝通與空間體驗雙贏的佳例。

珠海新商場「覔書店」打開心靈療癒空間!PANORAMA團隊營造中產階級精神避風港,樹狀立柱書架引領讀者踏入文化綠洲

位於中國廣東的「珠海覔書店」傳承「探索與尋找」理念,在商場中庭打造靜謐閱讀天地。PANORAMA泛納設計集團運用親生物設計,以「探索知識花園」為理念,創造兼具開放與私密的空間層次。書店分為入口區、零售區、兒童活動區和咖啡區,8米高樹狀立柱書架成亮點,全高玻璃帷幕牆引入自然光,讓顧客在喧囂都市中尋得心靈棲息地。

時光流轉滬上風華:Prada攜手王家衛於上海百年榮宅揭幕「迷上Prada榮宅」餐廳,演繹米蘭與上海的雙城食事詩篇,重塑東方巴黎的感官盛宴

義大利時尚品牌Prada與國際名導王家衛攜手,於精心修復的上海百年建築榮宅(Rongzhai)內,啟動亞洲首間獨立高級餐飲空間「迷上Prada榮宅」。王家衛借鑒集郵學術語「對倒」(Tête-bêche),運用鏡面、光影與材質對比,巧妙構築米蘭與上海的文化對話場域,宛若其電影大作《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的詩意再現。餐廳位於榮宅二樓,供應融合兩地特色的餐點,三樓「寓所」(The Apartment)則呈現品牌工藝精髓。此舉不僅是餐飲事業的拓展,更是歷史建築活化與跨文化交流的深刻實踐。

長牆引路、虛室藏景:韓國Oztile釜山展示間的空間序列探索,Atelier MODS設計的緩步詩意

韓國釜山松亭(Songjeong, Busan)海濱,Atelier MODS建築師事務所為磁磚品牌Oztile構築了一處別開生面的展示暨辦公空間。此案坐落於填海造陸基地,設計巧妙回應周遭都市紋理與自然景緻,並考量高度法規限制與住宅區隱私。透過精心鋪陳的入口長牆序列引導訪客,運用碎石粗獷牆面與建築精緻外觀形成對比。內部大膽採用垂直與水平向度的「虛空間」(Void),不僅引入日光、空氣與綠意(如雙層高的樺樹),更打破樓層隔閡,串聯視線,促進使用者互動,營造流動多變的空間感受。光線隨時間在建築內外流轉嬉戲,賦予空間豐富表情,提供超越功能的沉浸式感官體驗。

菲利浦·史塔克在法國梅斯打造空中飄浮的九層宅邸旅館,超現實設計顛覆視覺經驗

設計師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在法國梅斯推出了一座九層樓高、頂端豎立著十九世紀宅邸的旅館「海勒之家」(Maison Heler)。旅館以虛構人物曼弗雷德·海勒(Manfred Heler)的故事為靈感,上方宅邸空間充滿奇趣物件,下方則呈現極簡風格,營造出強烈的反差與戲劇感,展演出一場前衛而富有詩意的超現實主義建築敘事。

北京太古里新地標:Herzog & de Meuron 操刀 Toteme 旗艦店,單色美學驚艷亮相

瑞士建築師事務所 Herzog & de Meuron瑞典品牌 Toteme 設計的北京旗艦店,位於太古里三里屯,面積 150 平方公尺,於 2025 年 3 月 28 日開幕。以單色調為基調,褶邊白石立面與漆木內裝展現極簡美學,融入中國供石與北歐冰紋元素,呈現品牌價值與文化交織的空間語言。

關注我們

52,324FansLike
4,545FollowersFollow
34,532SubscribersSubscribe

台中14期豐寶建設|米蘭公寓

spot_img

創作者們

中國建築師劉家琨摘下2025普利茲克桂冠!西村大院與重生磚計畫改寫建築社會責任定義

中國建築師劉家琨榮獲2025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標誌建築界從「明星建築」轉向社會責任與人本設計。其作品如成都西村大院、汶川「重生磚」計畫,展現融合傳統文化、環境永續與社區參與的獨特風格,呼應近年普獎對社會性建築的青睞。

無學位卻改寫建築史!九位建築大師以獨特經歷創造經典作品

九位著名建築師雖無建築學位,卻創造出驚艷世界的作品。法蘭克‧洛伊‧萊特、路易斯·蘇利文、柯比意密斯·凡德羅、巴克敏斯特·富勒、路易斯·巴拉干、卡洛·史卡帕、安藤忠雄和彼得·卒姆托,他們從拳擊手、石匠、木工到瓦泥匠,憑藉實踐經驗和自學精神,走出獨特建築路徑,留下諸多經典作品,如落水山莊、薩伏依別墅等。

從現代主義到人道關懷:巴基斯坦第一位女建築師 Yasmeen Lari 以建築為弱勢群體構築希望

巴基斯坦首位女建築師雅絲敏·拉里(Yasmeen Lari),以具社會意識的創新建築手法聞名國際。她於2000年退休後,投身人道救援,協助天災受害者重建家園,並發展出一套知識傳播系統,教導農村社群運用在地材料與技術自力建屋。拉里因在建築、永續性及社會行動上的貢獻,先後於2020年獲頒珍·德魯獎,並於2023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皇家金獎。她的建築生涯從1970、80年代的企業導向作品,到近期於巴基斯坦農村的「赤腳建築」,

前衛建築的檔案守護者:Archigram 共同創辦人 Dennis Crompton 辭世,享壽89歲

建築電訊派(Archigram)共同創辦人丹尼斯·克朗普頓(Dennis Crompton)於2025年1月20日辭世,享壽89歲。克朗普頓不僅是建築電訊派的主要檔案保管者,更對20世紀後期建築界影響深遠。

STYLISH

讓永恆思念安然居所:Alessi「歸寂之器」計畫,於清明時分,見證設計力如何溫柔承載跨越時空的家族記憶

義大利設計品牌 Alessi 於 2025 米蘭設計週推出「歸寂之器」(The Last Pot)展覽,邀集 David ChipperfieldDaniel Libeskind 等十餘位國際級設計師,創作別出心裁的骨灰甕。此計畫旨在探索此被忽略的器物類型,挑戰傳統,為承載最終記憶的容器賦予當代美學與情感價值,並藉由專書探討拒絕終結、延續存在的設計理念。

家具業永續革命里程碑!Vitra 攜手化工巨擘 BASF 推出 V-Foam,全球首創可經濟回收聚氨酯泡棉問世破解循環難題

瑞士家具設計品牌 Vitra 聯手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共同宣布,成功開發出 V-Foam,號稱全球首款具備經濟效益且易於回收的聚氨酯(Polyurethane, PU)泡棉。這項創新旨在克服傳統 PU 泡棉因其熱固性特質,導致回收再製成新泡棉成本高昂、耗費大量能源的產業痛點。據稱 V-Foam 具備可熔解特性,能透過低能源消耗的閉環流程(closed-loop cycle)重新塑形。Vitra 將於今年開始導入此材料於產品中,並規劃回收機制,期望從根本解決家具業關鍵的永續難題,並擴及床墊、汽車等其他產業。

五十年工藝積累的轉身:Foster + Partners 工業設計部門重塑識別,Pentagram 操刀視覺,揭示跨界企圖與設計哲學

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 Foster + Partners 旗下工業設計部門,經由設計公司 Pentagram 操刀全新視覺識別系統後,正式以獨立品牌形象及專屬網站面世,除了原有的傢俱、燈具與多元產品設計,更積極佈局消費性電子產品與穿戴式裝置的新興領域,展現其跨足尖端科技的企圖心。這個源於為母公司建築專案量身訂製配件的團隊,歷經半世紀發展,已累積豐厚實績並與眾多國際製造商建立夥伴關係。本次品牌重塑旨在清晰界定市場定位,拓展不同於建築與都市規劃的客戶基礎,同時維繫與建築本業相輔相成的共生關係,並藉由新平台呈現設計、原型製作至最終成品的完整歷程。

不只是復刻,更是時代精神的再發現!《篠原一男》曠世鉅著重磅回歸,TOTO 出版獻上對建築巨擘最崇高敬意

為紀念日本傳奇建築家篠原一男百歲冥誕,其親編經典作品集《篠原一男》將由 TOTO 出版於 2025 年 4 月隆重復刻。篠原一男(1925-2006)自數學轉向建築,師承清家清,於東京工業大學執教多年,建築思想與實踐影響深遠。此書為 1996 年版再現,曾助其獲每日藝術賞肯定,收錄含未建成作品  55 件作品、論文及首度公開手繪圖稿。復刻版包含日文版、英文版雙語內容,裝幀精美,極具收藏價值,現已於亞馬遜開放預購。此次發行不僅是對這位榮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等無數榮譽的大師致敬,亦是建築界不容錯過的年度盛事。

桂田集團父子同心闖商海:朱仁宗《起厝》電影述說創業路,從鋼構起家到基金會助弱勢,《茶金》團隊手刻畫朱家情感

桂田集團創辦人朱仁宗從台南農村起家,憑藉父親朱炎田的勤儉與堅毅,打造橫跨鋼構、建設與飯店的事業版圖。《茶金》團隊操刀電影《起厝》,湯昇榮監製、鄧安寧執導,刻畫朱家三代情感與創業艱辛。3月21日首映會上,2000名嘉賓齊聚大樹下觀影,總統賴清德獻「勤善誠信」匾額。朱仁宗強調「家是一切的起點」,事業有成後成立基金會助弱勢,延續家族助人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