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劉克峰
Tag:
劉克峰
推薦閱讀
2023台灣建築獎複選名單出爐,誰將奪冠?從林口市場到壽山動物園看到台灣空間新思潮
FAM
-
2023-10-05
2023
台灣建築獎
在9月26日啟動初選,評審團由張哲夫建築師擔任召集人,攜手
張瑪龍
建築師、
薛丞倫
老師、
黃明威
建築師和
曾瑋
老師確保選出的作品都充分顯示建築藝術,更是有深厚文化背景。可以看到如
新北
林口
市場
、
屏東縣
民
公園
和
台北
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
漢寶德
紀念館、太平
國小
和壽山動物園等作品完美結合了空間和文化。
展覽
建築的多元敘事《構築‧敘事 2023實構築—臺中展》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地理、時空和文化的交匯
FAM
-
2023-08-15
《構築‧敘事 2023
實構築
—
臺中
展》於
順天
建築・文化・藝術中心進行,策展人
王增榮
、吳耀庭將建築視作一種藝術文本,不僅關注設計、結構和材料等基本元素,更是進一步探索建築的「敘事性」。展覽集合了14件台灣住宅和
公共建築
作品,以及土耳其的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由台灣建築師
黃明威
、廖嘉舜、
張淑征
、
彭文苑
、
王銘顯
、
林聖峰
、
曾泊銘
、
蘇富源
、
王喆
、
林友寒
等人設計;展覽也將展現建築師透過作品傳達的建築理念。展覽不但能夠展示各種建築型態和內在敘事特質,也可以通過五種不同的類別如地理、時空、文化、內在和類型脈絡來進行作品的分類和展示。然而因為建築需滿足多種人文需求,故此展覽亦強調了建築的使用性、審美和環境涵構。
展覽
2022實構築展在蘭陽博物館,展出到2023年5月1日
FAM
-
2022-12-16
蘭陽
博物館
為國內第一座的公共藝術建築,宜蘭縣政府為了持續推展臺灣建築空間美學,與
實構築
學會共同舉辦「構築.敘事2022
實構築
特展」,即日起在蘭陽
博物館
展出到2023年5月1日;「
實構築
展」過去曾在
台中
、
台北
、
高雄
、
新竹
等地舉行,2022是第8屆舉辦,已經成為臺灣建築界的一大盛事。
建築
建築業界及學者、設計師、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們共同連署: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
FAM
-
2022-08-10
2022年8月10日,由國家文藝獎得主
郭中端
、
黃聲遠
,以及中華民出傑出建築師獎得主們
張樞
、
龔書章
、
張瑪龍
、
莊學能
、
邱文傑
、
李綠枝
、
陳永興
、
郭旭原
、
甘銘源
、
陳玉霖
、
戴嘉惠
及多位建築師、學者、藝術家、設計師共150人,以「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為題,於報紙刊登廣告發表共同聲明,回應國民黨日前對
新竹市
公共工程
由「5人幫」主導的質疑。
學校教育與活動
2022 IEAGD【TAIWAN 20 入選名單】參展同學名單公佈
FAM
-
2022-06-20
【TAIWAN 20 入選名單】選出的參展同學名單公佈了!由
吳承軒
、吳耀庭、
林宛蓁
、
林靜娟
、
劉克峰
、賴明正,六位策展人,評選出的入選名單!
建築
雄獅集團欣傳媒資深總監林芳怡,2021年6月10日因新冠肺炎驟逝,願您一路好走
FAM
-
2021-06-11
雄獅集團欣傳媒資深總監
林芳怡
,2021年6月10日因新冠肺炎驟逝,從身體不適到送醫不治,僅短短不到24小時,讓我們感到無比錯愕及哀傷。
林芳怡
是一位親切、樂觀、快樂、享受旅行、熱愛工作的好伙伴、前輩。感謝您,為台灣建築帶來的美好及貢獻,願您一路好走。
學校教育與活動
2020交大建築論文祭 林長諄帶你認識荷蘭結構主義建築的真實與虛擬
FAM
-
2020-06-28
2020交大建築畢業論文祭中,
龔書章
教授指導林長諄的設計論文名為「超態結構」,不僅僅探討建築的真實性與
荷蘭
結構主義建築,更是分析當代人類虛擬網絡活動下的空間關係瓦解。他不但能夠透過四個作品論述真實性的可能性,也可以透過三個作品解析虛擬層面的建築當代特性。此論文強調「超態」指的是超越真實與虛擬的狀態,認為建築中的真實和虛擬不應是互斥的。活動於2020年7月4日至5日在交通大學人社一館HA109室舉行,歡迎大家參加。
學校教育與活動
2020交大建築論文祭 張晏慈探討框景、圖解、原型的操作方法
FAM
-
2020-06-27
2020交大建築畢業論文祭中,由
龔書章
教授指導張晏慈的作品《決策顯影:觀看空間的譜記》探討設計中的意向性差異及其由設計者的身體經驗、認識論和基地條件所引發。譜記不僅僅是意向性的載體,也是將理論和經驗「轉譯」成實體的手段。這篇論文不但能夠拆解設計過程,也可以透過採集和施為兩種邏輯生產譜記。張晏慈更是深入分析我們如何透過不同工具理解環境,並思考譜記如何提供設計的線索,以使決策更為明確。
展覽
Tectonic Becoming 2020實構築展覽 構造詩 劉克峰策展 2020年3月21日~2020年5月3日在TADA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FAM
-
2020-03-26
構造的開始站立給出建築的可能,跟人類開始變成直立行走是一樣的重要時刻。建築的總和是歷史,
實構築
的總和也在進行一個台灣的當代建築史料的過濾與採集。當建築的硬殼被決定出來的時候,除了背後人與社會部分,物質性的總和,成為可以砌高成為牆體、空出開口成為流通空氣迎接涼風。Architecture的字根Archi,有總和與總括的意義,而tech的技術被綜合整再一起的時候,手藝、科技、文化與精密計算的完成組合。
學校教育與活動
東海大學建築系「街之形」建築展在理和建設ZERO SPACE孵空間
FAM
-
2019-02-23
從生活中延伸的外顯集合做為發想起點,觀察傳統街屋的形式,極具生命力及複雜性,騎樓讓交談、買賣發生在同一個場所空間,同時提供遮蔭避雨的功能,櫥窗及不同販賣形式也間續出現。
1
2
Page 1 of 2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挑戰地心引力,懸崖峭壁上的觀景平台:葡萄牙 Zebro 觀景台,Álvaro Siza 以圓形懸臂結構與透明玻璃,帶領旅人以全新視角俯瞰伊斯納大壩水庫與 Zêzere 河谷的壯闊景致
2025-05-03
北美館 2025 X-Site 藝術融入環境:高偉恩與譚宇宏《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展現城市紋理新可能,142座噴霧裝置化身都市毛孔散熱解方
2025-05-02
建築夢的震撼教育:高中生發問引爆「靠北建築」勸退潮,業界前輩揭露低薪高壓真相
2025-05-02
「讓美國設計再次偉大」的總統之路!川普的白宮改造藍圖,從「堅毅號」辦公桌健怡可樂按鈕到海湖莊園風格宴會廳
2025-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