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7 4 月, 2024

Tag: 林宛蓁

城市美學願景對談-設計 ‧ 讓我們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2023年12月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週於2023年12月9日在台北市信義區舉辦城市美學願景對談。此次對談聚焦於城市美學作為社會運動、設計的共榮及人才匯集,探討城市美學計畫對台灣產業和城市未來環境的正面影響。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主持三大主題,涵蓋地標再造、休憩體驗和人本空間。設計團隊和政府部門代表分享14個案例,不僅呈現創新合作模式,也可以看出城市美學計畫的重要性。然而因為對話的深入,更是啟發了關於未來城市美學的更多可能性,參與論壇設計分享的包括辜達齊方俊傑劉舜仁林宛蓁、葉千綸、劉真蓉、王昱翔、周書賢蔡嘉豪、曹忠猷、劉柏宏、潘一如洪浩鈞王銘顯梁豫漳等人。

跨界風暴來襲!2023台灣設計週打造國際創意交流新高地 全球專家登台獻智

台灣設計週將於2023年12月1日至1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隆重舉行,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這場年度壓軸活動設有主題展,特邀55組國內外跨領域團隊,共襄盛舉。此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亦計畫了一系列交流場與設計夜活動,包括由來自9國的近70位專家開講的「國際論壇」,涵蓋包括智慧創新、AI科技等熱門話題。創意團隊HOUTH操刀的主視覺,透過彈簧和線性交錯的設計,將「彈性接」的概念視覺化。規劃了產業創新與設計前瞻系列論壇,探討公共政策、人機互動、數位轉型等前沿話題。城市美學願景對談則旨在透過設計推動公共服務創新,分享14個案例。

第九屆建築改革社大會選出新任理監事,何震寰擔任社長,多位年輕建築師加入

2023年10月21日,「建築改革社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建改論建交流會」圓滿結束,本次大會與第九屆建築改革社理監事選舉結合,吸引了大量社員參與,並分享他們對建築改革的想法。經過投票,何震寰教授成為新任社長,林欣億和楊秋煜出任副社長,而賴人碩成為新一屆理事。此外,還有眾多新進精英和資深社員共同為建築改革注入活力。感謝所有參與者的支持,使第九屆理監事團隊成功當選,朝向建築的新未來前進。

建築業界及學者、設計師、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們共同連署: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

2022年8月10日,由國家文藝獎得主郭中端黃聲遠,以及中華民出傑出建築師獎得主們張樞龔書章張瑪龍莊學能邱文傑李綠枝陳永興郭旭原甘銘源陳玉霖戴嘉惠及多位建築師、學者、藝術家、設計師共150人,以「拒絕政治霸凌,尊重設計專業」為題,於報紙刊登廣告發表共同聲明,回應國民黨日前對新竹市公共工程由「5人幫」主導的質疑。

2022年6月23日陽明交通建築研究所線上論文口試(第二天) 歡迎大家上線參加

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陽明交通建築研究所將舉行線上論文口試的第二天活動。誠摯邀請大家上線參加。當天將分為兩個時段,Session 1 於早上9點半至12點半,邀請了外評委員殷寶寧與洪大為;Session 2 則是下午2點至5點,由外評委員黃少妤林宛蓁評審。歡迎大家上線參加!

2022 IEAGD【TAIWAN 20 入選名單】參展同學名單公佈

【TAIWAN 20 入選名單】選出的參展同學名單公佈了!由吳承軒、吳耀庭、林宛蓁林靜娟劉克峰、賴明正,六位策展人,評選出的入選名單!

大港迴聲!高雄港音樂銅鐘廣場 Echo Across The Harbor/侯林設計

繼大港完工啟用後,大港迴聲在高雄港區打造一個音樂銅鐘廣場,設計概念將工業語彙轉化為現代感的造型,並銜接最重要的元素「音樂銅鐘」,透過連結鐘聲循環不息的航海文化讓「樂聲」創造港區的新聲景。

IEAGD「2021大評圖」 大學建築系畢業生以圖會友 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與台灣的建築系學生參展

評圖」是建築領域人士從學生時代就必須面臨的考驗,「2021大評圖/2021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邀請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與台灣的建築系學生參展,目前正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舉行。

2020交大建築論文祭 林長諄帶你認識荷蘭結構主義建築的真實與虛擬

2020交大建築畢業論文祭中,龔書章教授指導林長諄的設計論文名為「超態結構」,不僅僅探討建築的真實性與荷蘭結構主義建築,更是分析當代人類虛擬網絡活動下的空間關係瓦解。他不但能夠透過四個作品論述真實性的可能性,也可以透過三個作品解析虛擬層面的建築當代特性。此論文強調「超態」指的是超越真實與虛擬的狀態,認為建築中的真實和虛擬不應是互斥的。活動於2020年7月4日至5日在交通大學人社一館HA109室舉行,歡迎大家參加。

2020交大建築論文祭 張晏慈探討框景、圖解、原型的操作方法

2020交大建築畢業論文祭中,由龔書章教授指導張晏慈的作品《決策顯影:觀看空間的譜記》探討設計中的意向性差異及其由設計者的身體經驗、認識論和基地條件所引發。譜記不僅僅是意向性的載體,也是將理論和經驗「轉譯」成實體的手段。這篇論文不但能夠拆解設計過程,也可以透過採集和施為兩種邏輯生產譜記。張晏慈更是深入分析我們如何透過不同工具理解環境,並思考譜記如何提供設計的線索,以使決策更為明確。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