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何炯德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2023年5月20日~ 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

2023年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台灣館策畫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脫穎而出,曾瑋、郭聖傑、何炯德蘇孟宗等人以《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提出對「未來」的見解。

恭喜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連續兩天完成設計論文口試的同學!

2021夏季,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舉行GIA設計論文口試,共有8位研究生提交設計論文並進行口試。在指導老師何震寰曾令理龔書章凌天曾成德等人以及口試委員的監督下,研究生們提出了各種獨特的建築與設計觀點。論文主題涵蓋了感知、建築影像、建築設計、設計方法、視覺文化、資訊空間化、媒介空間等多元議題。研究生們深入探討建築與人類行為、心理需求、空間感知等方面的關聯,揭示建築設計的多重可能性,並呈現出理想的建築設計。

東建論談「Digital Front Line – 由前線捎來參數式情報」2021年1月7日東海大學建築系大評圖室

石元亨2016從東海建築系畢業,2019-2020年間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雷建築學院取得建築碩士(RC4組),在著名的巴特雷B-Pro展中,以平台虛擬實境之方式展出其畢業作品 「WALDO」,在本次講談會與我們分享曾在2016實構築展出東海畢業設計作品「自由的紙空間」一個實作建築題目銜接到數位領域,爾後在巴特雷學習一路的作品、案例、對於參數設計的理解等等,歡迎大家前來聆聽。

東海大學從評圖看建築未來:東海大學建築系104級畢業設計評圖 Youtube 影片分享 2020年6月5日、6月6日、6月7日

2020年6月5日~7日,東海大學建築系104級畢業設計評圖,邀請何震寰吳光庭林宛蓁薛丞倫等外評老師參與。活動展示了多元的畢業設計作品,如「南方信號」、「婆羅洲當代館」、「構竹當代的永續性:複寫車埕產業空間」等,涵蓋了從都市計畫到環境再利用的多樣議題。這些設計不但能夠展現學生們對建築與環境關係的深入思考,也可以看出他們對社會與文化的敏銳觀察。然而因為這樣的討論,更是對未來建築教育與實踐方向的重要探索。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9年畢業班作品集 讀後有感

作者:楊恩達 因為曾受邀到北科大參與畢業設計評圖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寄來2019年畢業班的作品集,逐頁翻閱看到同學們的設計,有些我評圖過的學生到最後交出來的成果,更加的進步,整體來說,從設計議題的設定、內容的探索、細節的完整、過程的飽滿到版面的美學,都令我驚艷且感動。 教育基業是一點一滴累積的力量,非一朝一夕就能造就,十多年來觀察到北科大建築系不斷進步、茁壯,實在不容易。 恭喜北科大建築系的同學們有如此優秀的畢業設計,也為指導老師們感到開心,我們知道,畢業設計無論是製作者或指導者都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努力之後的成果是如此動人,真棒! 老師的名單一眼望去,簡直就是豪華陣容,張昆振、劉宛育、蔡嘉豪林彥穎、王維周、朱騰惠、何炯德、梁豫章、何黛雯、林欣蘋、周書賢、李美慧、張容豪彭文苑鄭采和、羅明軒,這些名字可說是台灣建築圈中生代的重要力量,同學們能得到傑出的老師們的指導,非常幸運。 祝福畢業班的同學們,鵬程萬里! 各位老師辛苦了! 最後,有件事我覺得要寫下來,劉宛育在北科大建築系擔任了十年的專案教師,對教學盡心盡力,貢獻良多,劉宛育在2019年6月離開北科大,校方沒有一個好的機制讓劉宛育能夠轉為真正的專任教師,把這樣一位優秀教師留下,個人感到相當可惜。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9年畢業班作品集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2019年畢業班作品集 林彥穎與指導學生 朱騰惠與指導學生 王維周與指導學生 何炯德與指導學生 梁豫章與指導學生 林欣蘋與指導學生 周書賢與指導學生 李美慧與指導學生 張容豪與指導學生 張昆振與指導學生 彭文苑與指導學生 羅明軒與指導學生 鄭采和與指導學生

《HOME2025:想家計畫》在忠泰美術館展出 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月15日

忠泰美術館邀集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三位專家共組策展團隊,自2015年5月起持續媒合29組建築/設計專家及20家台灣中堅企業,針對臺灣所面對的社會、經濟、環境議題發想,探索未來的居住型態,透過建築/設計師創意構想與當今產業研發技術的合作,跨界激盪出前瞻革新火花。歷經長達近一年半的研究籌備,忠泰美術館與所有參與者,共同勾勒出30件2025年「家的生活樣貌提案。」而這一段「想家」的過程,並不只是歡欣造夢的「想像」(Imaging)歷程,更是紮實築夢的「思考」(Thinking)進程。

《HOME2025:想家計畫》展覽作品簡介 Part 4.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陸希傑、何炯德、王喆、林建華、楊秀川、高雅楓

變形宿,家的新質感 Adapting to cope:a treasure chest of new living and thinking 策展人:謝宗哲 靈活彈性的居住是未來生活的必要條件,透過材質研究發明,生活充滿了嶄新的創意,突破既有框架。 我認為所謂的家與其說是蓋出建物,豈非更像是逐漸「深入的領域」嗎。有市街、然後從那裡徐徐地進到深處,最後雖然進到相當私密的空間了,但那過程並沒有明確的境界。_藤本壯介Sou Fujimoto 柯比意Le Corbusier)在20世紀初,那個鍾情於機械美學的年代,宣告了「住宅是為了居住而存在的機器」。然而,約莫100年後的現在,人們對於家的渴望已不再僅止於「容身」的最低限需求,在各種基礎條件都能夠滿足的現代生活環境中,家或可視為編織個人以至於各種特定社群之生活情境的載體與媒介,而在其所扮演的既定建築類型中,孕育出全新的質感。這個質感,可能與材料有關、與空間形式有關、與公共/私密的領域有關、與生活的各種節目(program)有關、與精神向度或信仰有關、與自然環境的狀態。家,於是在新時代中被賦與了全新的使命;它該是能夠因應逐漸邁向多元化生活群像,而得以讓人們參與這個世界,並與其交往的媒體。這或可被詮釋為所謂的「家的新質感」。       HOME 2025:想家計畫 展出作品 - 4.變形宿01-陸希傑+何炯德X國產實業 主圖   提案標題:混雜登錄的棲居方式 Inhabitation of Hybrid Registry 設計者:陸希傑+何炯德 Shi-Chieh Lu+Jeong-Der...

2014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評圖 2014年5月7日~5月10日

2014年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總評將在台北科大設計館八樓大評圖室舉行。這次的評圖將分四天進行,並邀請了許多業界資深專家共同參與評論。5月7日由王增榮何炯德郭英釗薛丞倫作為評圖來賓;5月8日由邱文傑漆志剛、陳良全和龔書章擔任;5月9日則是吳光庭林家如邱浩修曾柏庭;而最後一天5月10日的評圖來賓將由張樞褚瑞基、楊家凱和蕭有志出席。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