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Vimeo
Youtube
建築
看見建築
想像空間
建築實務
室內設計
景觀設計
關注設計
建築人力資源
設計
競賽與獎項
風格及消費
展覽
公共
公共建設
區域及都市開發
建設公司與建案
教育
現象
時尚
科技
品牌
FAM首頁
Tags
TADA
Tag:
TADA
展覽
新竹眷村的革新之路!從靜態保留到知識轉化,曾泊銘「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參加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建築展
FAM
-
2020-04-15
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在
新竹
的
舊建築改造
聚落「歷史建築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受邀參加2020
實構築
「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建築展,不僅在於保存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更是將它們轉變成具有現代用途的空間,例如將原來的福利社定義為慢食學院。不但能夠融合多種建築風格,也可以考慮到地方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因素,創造出既具有現代感又符合地方特色的公共場所。然而因為其地理位置和交通配置,使其具有轉型成為一個結合眷村文化、歷史和當代社會議題的微型圖書資訊園區的可能性,反映了多年來的眷村生活、時間堆積及空間堆疊的過程,同時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便利。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台北市永建國民小學╱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4-15
臺北市
文山區永建
國民小學
遷校校舍新建工程位於
台北市
南區仙跡岩山腳下,基地長約二百五十公尺順應山坡地形自然展開不規則的形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因此我們將校舍配置以有機的形式開展融入,做為與其他都市
小學
不一樣的永建
校園
。 「
國小
校園
」是可以讓小朋友學習「日常生活」的場所,須在每個角落不經意地提供著不同的教學與社交場景。對師生來說,需創造一個可以共同投入、經營、資源共享、進而享受樂趣的
校園
生活且是充滿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活動場域,便可增速學生對於
校園
情感記憶的累積與認同。 與自然相處 構築生態
校園
的四大主軸 一、回應自然環境、
校園
與都市介面的建築配置 沿木柵路藉由
幼兒園
、表演廳、體育館、
游泳池
以及樹下廣場打造永建
國小
與周邊社區共享的都市節點空間;校地西南角同時為木柵路仙跡岩登山步道口,刻意壓低的
幼兒園
斜坡量體與退縮,保留木柵路與仙跡岩山景的視線軸,打開了如綠色隧道的登山步道口與遠處山景!讓木柵路往來人車知道廣闊的天空與山脈,就等於永建生態
小學
與仙跡岩。 二、與樹梢齊高的建築量體策略 讓兒童的學習空間設定在三層樓以下與樹梢齊高水平展開,創造自然、人與建築和諧的對話關係。在環境策略上,由仙跡岩登山步道環繞的基地,在配置與校舍屋頂表現上注重由登山步道下望通透的都市景觀,採用斜屋頂與露臺綠化,讓永建
國小
成為隱沒於樹稍間的
校園
。
校園
內我們希望以低矮的建築量體讓成長中的兒童能輕鬆地到達地面,抬頭可與天空對話,在這成長的孩童,綠樹、微風、陽光是
校園
中未曾缺席的部分。 三、建築物間留下來的縫隙也是孩子創造力發揮的場域 為了疏解上下課期間擁擠的人潮及家長接送,既有的老樹原地保留下來打造寧靜安全的學生通學路徑,並規劃
校園
主入口廣場,以塑造
校園
入口意象。
校園
西側與北側沿
校園
與仙跡岩介面打造「生態日記溼地」做為
校園
與仙跡岩的隱形圍牆,與教室群落共同形塑雅緻的生態自然棲地,是物種豐富的生態戶外教室,在野放的環境中探索,對成人是身心靈的休息,對兒童是學習中的穫得。 四、教室與通廊,讓老師更自由地設計教學活動吧 ! 如何藉由教學空間與
公共空間
的連貫性,創造更具彈性與創新的教學空間,是我們期望與永建
國小
師生共同營造的場景。老師的教學設計與孩童們的學習活動不應被教室的那道「牆」束縛,教室應該是讓小朋友在生活中學習自主、創造與互助分享的場所,因此在這裡教室充滿著不同的驚喜與使用方式,有適合低年級學童與教室共融的班群教室,也有針對中高年級教學使用的獨立班群教室,落地窗設計的教室陽台不再是難以清潔管理的服務空間,而是生活教育的教學場所;通廊上的大平台、窗台邊的木座椅等,每個角落不經意地提供著大小尺度的教學與社交場所,讓師生更自由地運用空間。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山屋╱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4-12
混合使用/二元論述
台北
街頭巷弄始終有種混亂但卻也吸引人的現象,令人有感於在地的能量。其中混合使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相較於有形的外觀,內容本身的「跳TONE」,更令人驚奇。住宅區、傳統大廈、二樓與三樓的小酒館、辦公樓中的挑空廟宇、騎樓的多功能使用……這些混合使用的狀態雖然帶來了能量、新奇,但也伴隨了危險、髒亂等負面形象。 設計上一直思考「二元共存」,A、B兩個內容共存互相影響的可能性,企圖去蕪存菁,保有A、B應有的主體性,但仍鼓勵或共享彼此部分的空間。可以是視覺、聽覺的交換,但也拒絕無限制的空間交融策略,好像什麼都可以混搭,其實不好的混合是亂源,反而消耗了正面的能量。 美學說 在混合使用的潛規則下,台灣城市鄉村景觀普遍紊亂,但這種有機紛亂的現象長此以往,似也發展了另類美學的可能,這其中不少建築家、藝術家均有詮釋。 招牌、鴿子籠、電線、霓虹燈……這種看似庶民的都市城鄉風貌,似乎也暗示了台式美學的可能。像是戴上透視「生命力」的眼鏡,任何紛亂無章的台式場景,均可昇華成「台式美學」的意象,利用輕鋼架及金屬網,創造不同皮層,讓「理性的構成」隱藏在「非理性的皮層」之下,企圖打造衝突與和諧共存的美學觀。 屋頂平台的文藝復興 天際線是台灣城市發展的夢魘,最好的天空之城,淪為無政府主義下的戰場。其實老屋防漏的考量、屋頂層高溫難耐、儲物功能及屋頂溫室的概念,均是屋頂加蓋存在的主因。但可惜雜亂無章,甚至危險,造成公安諸多疑慮。 另外,屋頂平台的社交功能(公共性)若能被凸顯,則除了形式外,應當更能豐富公眾使用的多元性,所以
邱文傑
提出屋頂有機農園的混合使用策略,利用屋突等設施物,將屋頂平台改造成可休息,可耕作,可供眺望的絶美空間,為台灣城鄉過度混亂的屋頂天際線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場結合建築生活與構築藝術的空間改革運動! 「⋯⋯柱分裂為二,T型接頭衍生結構,輕鋼架系統成型,分裂的柱恰可允許機電管線穿越,形成主結構(結構本身)與次級結構系統(如機電、空調、電腦網路⋯⋯)並置之空間架構。其中衍生的扣件,爪具需整體設計,而樓板的模矩系統亦採特製鋼承板單元澆注輕質混凝土工法⋯⋯」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FAM
-
2020-04-12
出身內埔的
利培安
,2015年與弟弟利培正、丁尺建築事務所
黃卓仁
建築師、大和頓物所執行長賴元豐等在地客庄青年共同合作,讓位於
屏東
竹田
車站
前的老舊倉庫煥然一新。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2019麻豆大地藝術祭 龍泉生態月台╱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
FAM
-
2020-04-12
「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團隊秉持生態共存的觀念,將多數果樹保存並結合。生態農耕專家林暐翔運用農業與實驗林的概念設計「時序林帶」,由西側的明亮乾燥,到東側的陰暗潮濕,種植可以表現「演替狀態」的地域性植物,在空間中同時顯現時間的演替階段,形成一個人類依循自然作用而建構的環境劇場。
學校教育與活動
2020年實構築學生工作營,精彩木構造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
FAM
-
2020-03-30
向建築、空間、設計領域之外的專業人士學習 鼓勵建築專業的學生主動去接觸陌生的專業領域 擴大和豐富構築行為的材料、創作、應用的可能性 作為「2020年
實構築
構造詩」展覽的共同進行計畫,2020年2月23日到2月27日這幾天,來自幾個
學校
的學生在
臺中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共同搭建形式各異的構造物,以下是學生們的作品。 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東海大學建築系
+建築研究所設計主題:來自舊立面的哈囉 設計單位:
東海大學建築系
+建築研究所 指導老師:
陳建同
與木製研主持人、許浩銘建築師 參與同學: 傅鈺崴、蔡昌豈、姚雄翊、吳如雅、湯筱青、吳沛函、何品儀、陳琮文、林哲全、蔡震岳、陳盈掬、張禮婷、陳昱瑄、劉昱辰 設計說明:增加
台中
酒廠就有立面的厚度,讓活動得以在牆上發生,框景成為都市與廣場上的劇場,富含歷史紋理的牆面將重新被人們經驗。
逢甲大學建築系
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afImkx8LXY 設計主題:近似曲面的設計與構造 設計單位: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指導老師:劉字禎,
蕭俊碩
參與學生:彭恆煜,曾義凱,鄭中杰,戴文鴻,陳宜慧,馮琴雯,陳佩琪,張書翰,杜孟澤,張睿承,陳敬彥,李羽耀,陳筱彤,
王宓琦
,黃晟銘,張宜蓁 設計說明:「數位製造」材料有約60%是被浪費,工作坊欲探索低階構造是否能夠在不過度浪費材料下達到複雜設計的形體建造。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暨建築研究所 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設計主題:詩意下的連鎖 Poetic Concatenation 主持老師: 賴明正 (大葉建研所 專技副教授) 參與同學: 陳皓奇、林子瑩 (大葉建研所) 蔡秉霖、郭子毅、謝宗翰、紀愷紘 、莊文逸 (大葉空設系) 原始設計: 楊以倫(大葉空設系) 設計說明:類剪刀桁架系統之連鎖
木構
單元組合成一個可多向度延伸與變形之獨特構造,錨定於大地,期待誘發開放的自由觸動。 DJI_0585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暨建築研究所╱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朱逸文拍攝 20200227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01 20200227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2020年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20 20200227...
展覽
Tectonic Becoming 2020實構築展覽 構造詩 劉克峰策展 2020年3月21日~2020年5月3日在TADA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FAM
-
2020-03-26
構造的開始站立給出建築的可能,跟人類開始變成直立行走是一樣的重要時刻。建築的總和是歷史,
實構築
的總和也在進行一個台灣的當代建築史料的過濾與採集。當建築的硬殼被決定出來的時候,除了背後人與社會部分,物質性的總和,成為可以砌高成為牆體、空出開口成為流通空氣迎接涼風。Architecture的字根Archi,有總和與總括的意義,而tech的技術被綜合整再一起的時候,手藝、科技、文化與精密計算的完成組合。
展覽
2020實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山嵐居/行一建築 • 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
FAM
-
2020-03-12
本案的設計概念啟發於在現場對圍繞著基地的自然環境與山景的一種最直接的感受, 與被賦予的感動. 基地坐落在
新北市
新店的山區面對一片綿延不斷的山景。
彭文苑
在山嵐居中重新思考生活空間中垂直向度的關係與聯結的方式,還有自然如何被引入室內與生活互動的可能性,透過捕捉窗外自然的變化來豐富生活的場所。
彭文苑
事件 三層樓的住宅坐落于山坡地社區的一偶,前後高低差的地勢使然,住宅的入口是由建築的中間第二層延伸到室內。人與空間互動的動線由路面而來的水平移動到建築後側靠近山景的區域開始翻轉而垂直闊散的延伸到上下樓層的空間中。 中間層是完全開放的交誼空間,提供居住者使用上最大的自由度. 生活的空間與場域緊密的延伸並銜接著窗外的自然。空間順著一片優雅而柔軟的曲牆, 垂直蜿蜒往樓下的起居空間以及蔓延到樓上的臥房空間。這片曲牆是室內的地景呼應著窗外的山景, 是生活的動線, 也是建築的結構. 它重新界定著室內的垂直關係, 是空間的介面也是收藏自然光景變化的容器。透過映射山巒間最美的山嵐起伏以及變幻無窮的光影色澤,在室內創造隨時間變色的生活場景. 流動的時間圍繞著空間, 將生活, 時間與自然交織在一起。空間中自由流動的人的動線,創造出生活場景的使用彈性, 藉此提供使用者一個可以被重新定義使用的生活場域。 延伸閱讀:自然引入室內與生活互動的可能性,山嵐居/行一建築‧
彭文苑
建築師事務所 行一建築評價
工作營
2020實構築學生工作營 2020年2月11日~ 2020年2月15日
FAM
-
2020-01-03
向建築、空間、設計領域之外的專業人士學習,鼓勵建築專業的學生主動去接觸陌生的專業領域,擴大和豐富構築行為的材料、創作、應用的可能性。 尋找一個專業學習對象,進行採訪與基礎瞭解、聚焦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學習。 以構築材料詮釋專業主題,結合基地條件,規劃設計。 細部設計,任務規劃與分工,縮比模型與局部結構試作模型。 製作配件,於基地搭建完成。 向生物學家學習特定鳥類的築巢知識。 向裁縫師學習立體剪裁解構成平面的打版專業。 向法醫學習人類解剖流程與構成知識。 向現代舞者學習有意識地操作身體動態細節。 向健身教練學習健身器材的機械運作與人體肌肉運作關係。 >>相關資訊 名稱:2020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日期:2020年2月11日(二) 09:00 ~ 2020年2月15日(六) 17:30 地點:TADA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地址:台灣
台中市
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報名:2020年1月6日(一) 12:00開始報名 報名網址:2020
實構築
學生工作營 執行單位: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email:
[email protected]
指導老師:賴明正、
蕭俊碩
、
蔡孟廷
、龔紋莎、
陳建同
、範承宗、劉字禎、
邱浩修
、
陳冠帆
共同主辦:文化部文化資產全區、2020
實構築
、
東海大學建築系
、
成功大學建築系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逢甲大學建築系
、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木之家的種子研究會
學校教育與活動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Urban Transgression╱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系列活動
FAM
-
2019-03-22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舉辦「Urban Transgression / 城市越界」國際工作營,於2019年3月26日(二)-3月28日(四)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原 TADA
台中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工作營成果於3月29日(五)-3月31日(日) 在
台中市
民廣場旁人行步道展出。 此次攜手
臺中市
政府、
臺中市
大
臺中
建築師公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邀請
西班牙
、
葡萄牙
、
荷蘭
知名建築師,與
北京
工業大學耿丹學院、
東京
ICS College of Art、臺灣大葉大學的師生共同參與,以
臺中市
民廣場側邊人行步道為基地,運用環保材質製作空間裝置。 Urban Transgression / 城市越界 「假如城市無法對孩童有意義,那對市民也是無意義。好像如果城市如法滿足市民 - 我們自己 - 那城市就不是城市 。」_Aldo Van Eyck 1918-1999
荷蘭建築師
;教育家 「
遊樂場
與城市 The...
1
2
Page 1 of 2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
內湖金瑞治水園區蛻變:蜻蜓主題公園新亮相,「金瑞田嬰小屋」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
2025-01-06
墨西哥市推動 PILARES 計畫:WORKac 與 Ignacio Urquiza Arquitectos 用綠色混凝土建造社區活動中心,在弱勢地區點燃希望之光
2025-01-05
Alvar Aalto芬蘭廳時代新篇章!尊重原創精神,Arkkitehdit NRT為經典建築注入新機能,打造親民公共空間
2025-01-04
越南赤陶工坊:Tropical Space 以磚牆編織光影,打造會呼吸的工藝空間
2025-01-04